首页 -> 2008年第3期


苏共二十大的内外反响和中苏关系

作者:俞 邃




  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自1956年2月召开至今,已过去了52年。这次大会由于在总结报告中就国际形势提出了一些新的论点和主张,特别是赫鲁晓夫作了批判斯大林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个人崇拜”后来改译为“个人迷信”,为行文方便起见,本文统一使用“个人崇拜”),引起苏联内外震惊而著称于世。大会对于苏共和苏联的发展,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前途,对于中苏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苏共二十大的内外反响
  
  
  苏共二十大在苏联国内和国际上产生强烈反响,主要是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引起的。至于苏共二十大提出的一些国际理论问题,只是在后来的国际共运大论战中逐渐被重视、被突出。这里所谈的苏共二十大的内外影响,主要是就秘密报告而言,有关国际理论问题只简要提及。
  苏共二十大报告国际部分富有新意、后来引发争议的主要是三个问题:两个体系的和平共处、当代防止战争的可能性和不同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
  关于两个体系和平共处的问题,赫鲁晓夫首先强调指出,“列宁关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各国和平共处的原则,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我国外交政策的总路线”;“和平共处不是策略措施,而是苏联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他还说,在目前的形势下“只有两条道路:或者是和平共处,或者是发动历史上最具有毁灭性的战争。第三条路是没有的。”赫鲁晓夫在谈及和平共处问题时捎带涉及和平竞赛,称“当我们说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体系的竞赛中,社会主义必将取得胜利时,这决不意味着,胜利将通过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进行武装干涉来实现。”和平共处被赫鲁晓夫称作总路线,包含着掩盖苏美合作主宰世界的用心;和平共处被当作处理当代社会问题的最高原则,甚至要求被压迫人民和被压迫民族放弃斗争服从它,是不正确的。而和平竞赛事实上成了苏美争霸的军备竞赛。
  关于当代防止战争的可能性问题,赫鲁晓夫在报告中先从一般原理谈起,接着分析了情况的根本改变,认为“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出现了,并且已经成为强大的力量。由于有了这个阵营的存在,和平力量就不仅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精神手段,而且具备了防止侵略的物质手段。此外,还有一大批拥有数亿人口的其他国家正在积极地反对战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今天成为一支巨大的力量。拥护和平的运动已经产生,并且已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因素。”赫鲁晓夫唯恐有“离经叛道”之嫌,于是又说:“列宁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引起战争的经济基础也将存在的原理,仍然是有效的……但是,战争并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后来国际共运大论战时对赫鲁晓夫的批评,主要是说他否定了列宁关于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的理论;并且笼统地宣扬一切战争都不是不可避免的。现在看来,世界战争不是不可避免的提法是无可非议的,问题是苏联把实现的方法变成了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军事核力量。赫鲁晓夫虽然意识到时代的变化,但并没有能上升到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关于不同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问题,赫鲁晓夫的基本立论是“由于世界舞台上的根本变化,在各个国家和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这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前景。”他引证列宁有关言论然后加以引申,说“完全可以设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形式将会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这些形式的实现,不一定在任何情况下都将要同内战联系在一起。”赫鲁晓夫着重谈到了利用议会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可能性问题,说在当今世界,“工人阶级只要把劳动农民、知识分子和一切爱国力量团结到自己的周围,并且给那些不能够放弃同资本家和地主妥协的政策的机会主义分子以坚决的回击,就有可能击败反动的反人民的势力,取得议会中的稳定的多数,并且使议会从资产阶级民主的机构变成真正代表人民意志的工具。”他认为,有了这种议会的稳定多数,“就可以为若干资本主义国家和过去的殖民国家的工人阶级,创造实现根本社会改造的条件。”向社会主义过渡多种形式的提法有助于推动各国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问题是苏联没有摆脱替别国制订路线的窠臼,和平过渡论成了苏联干涉别国内政的一种借口。
  赫鲁晓夫就上述三个问题作出论断,有其历史背景,这包括:核武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关于世界战争的概念;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东西方关系趋于缓和,朝鲜战争已经结束,印度支那问题暂时缓解,苏联从奥地利撤军并签订和约,苏联和联邦德国建交,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开始改善,四大国首脑开始会谈;苏联经济、军事力量壮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形成阵营;世界殖民体系濒临崩溃,出现了一批民族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新发展,等等。赫鲁晓夫提出上述论断虽然存在片面性,意图则是要创造一个缓和的国际环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新时代的精神。
  现在谈谈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影响。受到秘密报告冲击最大的首先是苏联社会本身。据当时与会者称,当赫鲁晓夫宣读秘密报告时,会场上的气氛异常压抑和紧张,甚至有人当场晕倒。报告引起了苏联人民极大的思想混乱。也有不少人接受报告的基调,认为斯大林是国家的罪人,但更多的人认为,秘密报告是对斯大林的诽谤,把一切罪过都推到斯大林身上是不公正的,称颂斯大林将永远活在整个进步人类的心中。最突出的事例是,1956年3月7日至9日,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市发生大规模流血事件,对批判斯大林强烈不满的人群与军警发生冲突,造成数百人伤亡,大批“肇事者”被判处1年至10年的有期徒刑。
  
  为了安定人心,稳住局面,赫鲁晓夫加紧了舆论宣传工作。秘密报告文本连同他的一封信,于1956年3月1日分发给了苏共中央主席团的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以及中央书记。3月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了《关于介绍尼·谢·赫鲁晓夫同志在苏共二十大上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的决议,建议各州委、各边区委员会、各加盟共和国党中央向所有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工人、职员和集体农庄庄员中的非党积极分子,介绍赫鲁晓夫的这一报告。根据这一决议,在各级党团组织的会议上都宣读了赫鲁晓夫的报告。
  接着,《真理报》于3月28日发表题为《为什么个人崇拜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格格不入?》的专论,列举《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和《斯大林传略》两本书,指责斯大林把一切功劳都归于自己。这是苏联报刊首次公开点名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在评说斯大林的过程中,有人进一步提出要对斯大林时期的全部历史作出新的评价。这使苏共领导集团内部的分歧和斗争再次激化。苏共中央通过《真理报》说话,称党在其历史上所有时期的政策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列宁的政策。4月5日《真理报》又发表题为《党过去和现在都靠忠于列宁主义而取得胜利》的社论,宣称决不允许借对个人崇拜的批判,来怀疑党的历史、路线和成就。
  迫于形势和压力,苏共中央10月30日通过了《关于克服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决议》。决议以较多的篇幅重新肯定斯大林在长期担任党中央总书记期间,同其他领导人一起,为实现列宁的遗训而积极斗争。说他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一个理论家和大组织家,领导了党反对托洛茨基分子、右倾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的斗争,以及反对资本主义包围的阴谋的斗争。
  决议进一步解释说,斯大林正是在这种斗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威信和声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和对他的颂扬冲昏了他的头脑,于是逐渐形成了对他的个人崇拜。决议还强调指出,尽管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给党和国家造成极大的危害,但他不可能改变,也没有改变我们社会制度的性质,没有使苏联社会离开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决议重申,苏共中央强调批判个人崇拜是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出发的。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