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走马观花话台湾

作者:孙大力




  台湾岛从北到南,中间是山脉,四周是丘陵或平地。西北部是平原,与大陆隔海相望,基本无险可守。东面多为山地和丘陵,地形险峻,但交通不便。太鲁阁大峡谷恰好从西到东穿过北面的中部山脉,为高山溪流长年冲击形成的天然地貌,谷深沟窄,曲折多弯,两侧岩壁陡峭,从军事上看,的确是易守难攻。当年蒋介石逃到台湾后,马上看中了它的军事防御价值。为防备解放军跨越海峡,解放台湾,他要求必须沿峡谷抢修一条公路,以便在解放军进攻、西部海岸不守时将其指挥机构撤到这里,从而做到进退有据。但这一峡谷两侧均为大理岩,石质坚硬如铁,崖壁奇陡突兀,难以立足。以当年国民党的实力,很难承担这样的筑路工程。无奈,只能求助于美国人。美国专家勘察后报价:需用13亿美元,20年时间。老蒋当然不能答应,因为当时不仅拿不出这笔钱,而且时间也等不起。再找日本人,日本专家勘察后报价:需用7亿美元,10年时间。还是价高费时,承受不起。当时很多人主张放弃,但老蒋执意要干。最后蒋经国请缨,由他率军队来修这条路。当时恰好无大的战事,大批军人需要安置,与其政府出资安置,不如先组织他们参加重点工程建设,使他们掌握一门军事之外的工作技能,从长远着眼解决安置问题。蒋介石立即批准这一请求。于是,蒋经国从军队中挑选了一万名身强力壮的年轻官兵,亲自率领开赴大峡谷。他们没有机械设备,只靠炸药和钢钎。很多地段的岩石已经风化,用炸药易塌方,就靠人工开凿。整个工程进展极为艰难,险情不断。蒋经国身先士卒,经常与官兵一同跋山涉水进行勘察,一起在帐篷里同吃同住,鼓舞着官兵士气。蒋介石对这项工程极为重视,曾三次亲临视察,并要求“用打仗的精神修成此路”。最后结果没让老蒋失望,从1956年到1960年,只用了三年多时间,就把这条路修成了。一万名军人创造了令美国和日本老板不可思议的奇迹,也付出了伤亡1/10的惨重代价(死200多人,伤700多人)。后来,国民党当局在峡口山腰为伤亡官兵修建了一座“长春亭”,以志纪念和表彰。这支施工队伍也由此获得殊荣,此后,岛内凡有重大工程,都优先考虑这支工程队。不过,让老蒋始料未及的是,这条路并未在战备中派上用场,倒是为便捷海岛东西交通、发展经济和旅游观光发挥了作用。如今的太鲁阁峡谷已作为“国家公园”得到保护,成为岛内著名的观光景点。
  
  第四,优抚老兵,保证社会稳定。随国民党来台的军队约200万,时间一长,这批官兵大批退役,如安置不好,肯定会严重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对这个问题,应当说国民党当局还是比较重视的。
  首先是对这批人给以较高的荣誉,不仅一律以“荣民”称之,而且也以“荣民”厚待。岛内各县市都建有“安养院”,专门安置没有妻室儿女的老兵。这些老兵吃穿生活全由政府包下来,生活无忧。院内配有医生护士,定期为这些老人检查身体,而且还为他们送终。此外,各地还建有许多“荣民”医院,老兵们进这样的医院可享受优惠或免费。
  其次是鼓励有家室或专长的老兵们退役后自谋职业,多是开饭馆或做生意。蒋经国当政后期,又允许老兵回大陆探亲寻亲,很得人心。
  第五,重视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台湾人口不多,当局很早就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所有家庭的孩子到上学年龄都可免费上学、升学。如果家庭困难,政府还可提供无息贷款,待孩子学成就业后再分期偿还。高等教育也十分普及。全岛2300万人口,公立和私立大学共有130多所。而且,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受到同等重视。同等年资的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几乎一样,因此许多高学历的人才都乐于从事基础教育,使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颇为雄厚,教学质量也较高。由于学校多,师资强,所以从小学到大学基本不存在升学问题,几乎达到百分之百。教育的普及极大地促进了全岛人口素质的提高。但近年来又出现了一些日渐突出的问题,主要是年轻人普遍不愿生育,导致人口锐减,近10年减少20多万。学龄儿童减少,造成教育资源严重过剩,学校普遍招不够学生。他们非常希望能够和大陆共享教育资源,即允许大陆的孩子到台湾上学;台湾的教师也可来大陆从教。可惜,这不是教育界本身能解决的问题,只能是一厢情愿。
  第六,1978年蒋经国就任“总统”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民主、务实、亲民的政治举措,在一定程度上赢得了民心。
  一是对自己的宣传降温。蒋经国继任伊始,便召集各大媒体,要求今后对自己不得用“领袖”、“伟人”等词汇称之,只称“蒋先生”或“经国先生”即可。并且宣布,“今后国家权力不再传给蒋家后人,我的后代不从政、不经商,只做普通公务人员。”后来事实表明,这些承诺基本兑现了,章孝严虽然从政,但其毕竟未入蒋家。此举很得人心,特别是受到台籍人士拥护,有利于政局稳定。当然也有始料不及的后果,原因比较复杂。
  二是发起节约运动。当时台湾正处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民众普遍迅速致富,消费欲望强烈,奢靡之风骤起,办事讲排场,花钱大手笔,浪费不在乎。蒋经国对此深感忧虑,于是发起节约运动,极力呼吁节俭,倡导储蓄,提倡所谓“梅花餐”(即五菜一汤),狠批大吃大喝风气。后来事实表明,这一运动不仅有效,而且必要。
  三是深入民间,塑造亲民形象。他从做“行政院长”开始,几乎每月都到民间视察,特别是注意那些相对偏僻的地区。如台湾中部和南部的南投、屏东等县,都是人口稀少的农业县,居民以原住民为主,又是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这些地区原来不太受重视,百姓生活比较贫困,但蒋经国多次前往视察,与百姓交谈,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在南部的恒春镇,他几乎抱过那里所有的小孩。在屏东县,他结交了10位“民间朋友”。这些举动当然不免有作秀成分,但最终成为一种有效的感情投资,有助于在当地树立国民党的形象。其效果在这次的“立委”选举中仍然起着作用。国民党为和民进党竞选,最后就打出了“蒋经国牌”,在电视台每晚播放《蒋经国的一生》的专题片,实际是宣传国民党的执政业绩,可以说不无效果。
  四是淡化与大陆的对立。如不再提“反攻大陆”的口号,行文习惯也由从右至左改成从左至右等等。这些做法他虽未公开宣布,但实际都做到了。
  以上是蒋氏政权治理台岛的几项业绩。这些业绩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虽然还起着作用,但由于蒋经国死后台湾政局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太为人注意。岛内外人们越来越关注的则是政局的变化。
  
  民主政治已成儿戏
  
  蒋经国执政后期,受内外压力,陆续开放党禁、取消戒严令、放弃独裁,实行民主政治。但由于自身准备不足,从西方学来的民主,一旦和其自身的文化传统、习惯势力结合,就变了味。外面的人对岛内政局变化看的是热闹,台湾百姓则是渐渐看出些门道,以致多数人都对这种民主政治失去兴趣,几届“立委”选举的投票率一路下滑。接待我们的同胞介绍了如下情况:
  1. “立法院”的民主辩论实际是演戏。台湾实行所谓民主政治后,经常可以从电视上看到这样的情景:只要是“立法院”开会,辩论双方就要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百姓们开始觉得挺热闹,认为这反映了“民主”,时间一长则觉得乏味,待了解一些内情后,才发现这种“民主”其实是作戏,现在已开始生厌了。原来这些政客们对通过什么提案并不感兴趣,所关注的只是对选民有所交代,以保证选票,因此不管辩论什么都要作出为选民力争状,所以往往说不了几句话就干脆拳脚相加,但会后辩论双方照样握手言欢,照样一起吃饭喝酒,甚至还互相关照下次开会如何讲话、如何出手、如何把握轻重等等。有的政客在台上代表一方慷慨激昂地演讲,在台下又代表另一方煞有介事地反对,两头表演,忙得不亦乐乎。如李登辉在这次竞选中就大批陈水扁的政策,似乎忘了这些政策本来是他制定的。这种所谓民主,把本应很严肃、郑重的“立法院”会议,变成了按事先策划的“剧情”进行争吵打斗的表演。难怪现在台湾百姓们索性把“立法院”会场称之为“国术馆”。他们说,在台湾搞政治,不仅要能言善辩,而且还需身体强健,粗通武功。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