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走马观花话台湾

作者:孙大力




  2. 通过搞选举拉动经济。台湾近年经济很不景气,台湾当局指望靠选举来拉动消费,因为只要参加竞选,就必须舍得花钱。参选人报名要花钱,拉选票要造声势、搞宣传、募资金,企业或财团要为自己支持的候选人提供资助,这些都要大笔支出。台湾“立法委员”原是227席,参选者大约500多人。今年为使选情更激烈,把“立委”席位减到113席,而且划小选区,每选区只能选出一人,而且三年就要选一次。这就迫使竞选人不能不到处做宣传,在所属选区贴广告,在电线杆上插旗子。商家、厂家就要为此提供相关产品。
  3. 竞选不择手段。我们在台期间正赶上“立委”大选的最后角逐,报纸电视天天是这方面内容,主要街道、广场一天好几场集会游行,竞选者天天站在宣传车上沿街呼喊,声嘶力竭(台湾人称为“扫街”),好不热闹。政客们为拉选票,往往刻意制造“悲情”。如陈水扁老婆那几天恰患感冒,据说是肺炎住院,而阿扁却对媒体反复宣称他不能守护家人身边,因他是属于选民的,要为选民奔走,老婆只能交给医院照管,他对医院很放心,等等。他老婆则对媒体说:“对‘总统’不能前来照顾很理解。”那几天陈水扁演讲时也称自己患了感冒,但坚持一边喝水一边嗓音沙哑地对着镜头喋喋不休,以博人同情,但究竟是否有效则不得而知。
  
  马英九也很辛苦。2007年最后一个夜晚,他一人赶场四台晚会,为自己助选;2008年元旦早上5点,又走上街头和民众一起晨练。时逢台岛来寒流,气温降至摄氏5度,可马氏却身着短袖背心,以示贴近民众,不惧严寒。
  陈水扁和马英九这两位竞选主角,一个患了感冒还坚持战斗;一个为了战斗不怕感冒,都是为了赢得选民。
  “蒋中正纪念馆”,民进党上台后改名为“民主纪念馆”。开始大选后大概怕刺激国民党闹事,关闭了一段时间。但元旦过后,当局又宣布重新开放,以示亲民,只不过气氛变了样。大厅正中蒋介石的座像虽然未动,但周围墙面的装饰变成五颜六色,厅内飘着纸扎的蝴蝶和彩球,在老蒋身前身后上下飞舞,绕来绕去,全无往日的庄重和肃穆。此举虽吸引了不少游客,但观者都表示很无聊。
  4. “立委”待遇对政客的诱惑。在台湾做“立法委员”,不仅待遇优厚,而且比当总统还要舒服,比做政府官员还要轻松自在。首先是享有“免责权”,即讲错话、办错事可以不受追究,包括开会打架,只要不严重伤人都可容忍。这条规定的初衷大概是为了保护“民主”,但如今显然已成为玩弄民主的保护伞。其次是权力重。台湾立法规定,达到简单多数即可通过,但开会需要“立委”全都到场,否则会开不成,法案也只能搁置。因此如果“立委”们不同意某项法案,不用发表什么意见,讲什么反对理由,只要开会时借口缺席,让会开不成就能达到目的。此外,还有不言自明的好处。选民要使“立委”为自己说话,通过有利于自己的法案,就不能不给“立委”一定的好处;“立委”为固选票,也不能不为选民争利。在台湾,“立委”的权力比政府官员大,履行职责比总统简单,因此搞政治的人都愿意竞选“立委”。虽然门槛较高,报名参选要交20万台币,但回报丰厚,一旦当选,年薪可达30万台币,还不算从支持者中获得的好处。无怪乎政客们对这种需要施展浑身解数的选战会乐此不疲。
  不过,多数台湾百姓如今对这种所谓“民主”已不再相信,只当是看戏,尽管竞选搞得如火如荼,宣传铺天盖地,但投票率却一路走低。
  
  发展停滞经济低迷
  
  近年来,台湾的经济增长缓慢。据台湾《联合报》公布的数据:2000年陈水扁主政时台湾的GDP为3212亿美元,到2006年增长至3655亿美元,增幅约为22%。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增幅约为40%,新加坡为60%,韩国的增幅则几乎为一倍。台湾的经济增长不仅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大大落后于周边竞争同侪。百姓们尤其是中产阶层收入普遍降低,生活水平下降,消费欲望大减。对这一点,我们在台湾深有感触。很多大商店一般都是上午11点才营业,晚上9点30分就关门,因为顾客实在太少。有的旅游点尽管路旁店铺林立,但游客稀少,购物者寥寥,一片萧条景象。昔日的亚洲“四小龙”之首已风光不再,内中缘由值得分析、深思。
  一是政治人物忙于政局纷争、人事纠葛,对经济建设既不擅长,又无兴趣,致使台湾的经济发展被严重忽视,有关民生的法案在“立法院”很难通过。台湾当局只重视和支持大财团,大量中小企业很难得到扶持和发展。
  二是祖国大陆改革开放政策越来越见成效。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在国际社会日益孤立,致使外商投资不断减少,而台商的资金则大量流向祖国大陆。据估计,现在至少有100万台商在大陆投资设厂,且获利丰厚。特别是有些原本在台湾很不起眼的小企业,20世纪80年代后,得益于大陆改革开放政策,来到大陆后经营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迅速发迹。如“康师傅”,原来在台湾只是个小小的面粉铺,来大陆后发现了方便面的商机,便引进日本的设备,很快打开市场,从方便面到饮料,已发展成赫赫有名的上市集团,其实力远超出原在台湾经营方便面的“统一集团”。还有“永和豆浆”、“宝岛眼镜”等,在台湾都是不过十几平米的路边店铺,但到大陆后很快便发展成闻名全国的连锁集团,天天顾客盈门。祖国大陆的市场,中共及政府的政策,对台湾同胞简直太具吸引力了,不管台湾当局如何设限,广大台商来大陆投资创业的热情和冲动都将会有增无减。
  三是台湾产业结构调整,使很多传统产业或优势丧失,或转向岛外。这种调整既有必需的,又有被迫的。如甘蔗种植,原几乎全部出口美国,获利无忧,是农业的主要支撑,后来美国不要了,结果造成甘蔗田大片撂荒。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加上资源匮乏,外来投资急剧下降,主要产业由加工工业转向以研发设计为主,目前的优势产业主要是电脑配件和生物制药。由于进出口量减少,原来的港口产业已严重萎缩,曾在亚洲排位第一的高雄港如今已降至第五,昔日在亚洲名列前茅的基隆港已无集装箱进出,当局准备废港。高雄等工业区很多产业已转移出岛,或被迫放弃。我们在行程中到处看到被废置的厂房、设备,令人可惜。
  四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受美国政策的影响。美国20世纪90年代那个著名的“301条款”其实不光是针对中国大陆,台湾因市场狭小,受损更快、更重。如一张光碟原只卖100台币,销路很好,入世后则必须定价到300台币以上,于是无人问津。香烟原来几十台币一条,入世后卖到100多台币一条。结果几天之内便有大量小店铺倒闭,歌厅停业。还有农产品的出口也受到限制,大量优质水果至今打不开销路。
  以上种种原因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其实只有一条,就是台湾当局在对大陆政策上的僵化甚至反动,非但不顺应历史潮流、两岸人心,反而屡屡逆潮流而动,把“台独”的死路当作出路。本来以台湾优越的自然条件,若依靠同祖国大陆的地理和亲情纽带,响应中共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的方针,在祖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形势下,要振兴台湾经济决不是什么难事。特别是近30年来,大陆的改革开放实际已经给台湾一再地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可台湾当局却没有相应的政策转变,导致机遇一再丧失,经济逐渐走向停滞。
  即使如此,机会仍然摆在台湾同胞和台湾当局面前。有的同胞可能已经看到了历史的趋势和未来的商机。一些房地产商利用台湾近年公有土地大量出售的机会,纷纷买地兴建高档住宅和别墅。给谁盖?台湾人买不起,美国或日本人不会买,就是等大陆的富裕人士来台置业。因为这些房地产商发现,香港回归大陆后,很多大陆的富人纷纷到香港买房,拉动香港楼市飙升,而台湾的地价房价大约只有香港的1/40,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又显然优于香港,所以他们不惜来赌一把。赌赢的前提就是两岸“三通”和实现统一,否则这些豪宅只能砸在手里。还有,台湾虽有享誉世界的风光美景,可旅游观光始终未能成为一项产业,一年的游客才200多万,还比不上大陆很多中等城市。有的人在竞选时承诺,在未来五年,争取让来台湾旅游的客人达到500万,翻一番。其实岛内岛外的人都清楚,若还继续目前这种对大陆层层设限的政策,别说翻一番,就是维持现在的200多万都很困难;若是完全向大陆开放,别说500万,就是1500万都有可能。
  总而言之,台湾经济振兴的希望,只能在大陆,只能是祖国的完全统一。
  (责任编辑陈小丽)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