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历久弥新的记忆
作者:薄小莹
“文化大革命”被关押期间,1974年以前在班房里可以看到的书只有《毛泽东选集》四卷,爸爸就开始背诵,不要说“老三篇”,就是像《矛盾论》、《实践论》那样的长篇文章爸爸也能背诵下来了。后来可以送些书时,爸爸又重读了《资本论》、《反杜林论》、《法兰西内战》、《哲学的贫困》等马列经典,另外还有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赫胥黎的《天演论》、海克尔的《宇宙之谜》以及《史记》、《红楼梦》、《世界通史》、《柳文指要》等。当我们拿到爸爸在狱中读过的这些书时发现,由于写在上面的批注太多,每一本书都显得比以前厚了。除了批注,爸爸还写了大量的笔记,厚厚的一摞笔记本。一字一句地读并写笔记是老人家一直保持的精读习惯。一般长期被关在单人牢房的人,出狱后在思维、语言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但爸爸却不同,正是他坚持不懈地读书用脑,出狱后仍然思维敏捷,与人对话,依然头头是道。
爸爸常督促我们多读些“严肃”的书,少看些闲书,尤其要学点哲学、逻辑学,认为这有助于思考。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我时常很惊讶爸爸对不少领域问题的评说非常专业、非常具体,能点到要害。我想这也许就是爸爸持之以恒学习、融会贯通所致。爸爸还有一个本事,就是看文件、写稿子时精力可以非常集中,即使孙儿们跑过来吵嚷打闹,老人家也不会烦躁分神,犹自埋头苦干,直到把手中的活干完。
大哥(熙永)毕业开始工作时,爸爸找他来告诫:“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工作才是学习的开始。你们不是内行,说的都是外行话,才刚刚到门槛!要努力学习,用些心思,做些笔记。至于要研究些什么问题,你自己定,总之要用心!要考虑问题!”爸爸还特别提到读报的问题,告诉我们他读报的心得:“读报是一辈子的事,要了解世界上发生了些什么事,观察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开始读时,要一段段细读,甚至将报纸上的大小新闻全部读一遍,一周以后,就可以看得粗一点,有重点地看,因为你对大的脉络已经有所了解了。”1975年“解除监护”后,爸爸在国务院第二招待所时就想方设法找《参考消息》来看,并在上面圈圈点点,有的重要连载,老人家还剪裁下来,装钉在一起。到他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时,爸爸曾很自信地对我说:我对情况的了解并不比一直在外面的人差。
二哥(熙来)在辽宁金县工作时,有一次和爸爸讨论写文章的事。爸爸说:“关键是要写考虑成熟的问题,即‘瞅准了’的问题。脑子里要经常挂几个问题,经常观察,经常想,随着客观事实的发展而日臻完善。社会上流行的说法、观点,感觉不大对的,不要随波逐流,要有原则。文章的好坏不是靠堆砌辞藻,而是看是否写出些东西。要养成思考、钻研问题的习惯,要有独立的见解。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争论,甚至引起人们的反对,那也不怕,反对越多,证明所提的问题越重要。要搞调查研究,马克思写《资本论》是‘全面的大量的占有材料’,不是解剖一只麻雀,而是解剖好多麻雀。要注意文章的逻辑,如果缺乏逻辑性,那就说明你还没有把问题想清楚。”爸爸喜欢朴实无华的文风,认为行文应该口语化。
爸爸写发言稿、报告、文章都非常认真,一般都要反复修改多次,我看到的少则三五次,多则八九次,重要的报告、文章还习惯请相关的人提意见。据50年代做过爸爸秘书的廖斗寅叔叔回忆,老人家在八大一次会议上的发言竟然修改了16稿。1988年开始写《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时,爸爸已是耄耋之年,但对著述仍是孜孜以求,一丝不苟。老人家的心志高远,他对我说:“要写就要写成经得起推敲,站得住脚的书!”这部著作最终成为一部力作,与老人家长年不懈的实践、探索、积累分不开;与老人家的坦荡胸襟、真知灼见分不开;也与老人家严谨、客观的态度分不开。
“人活一辈子,总要做出点事情来”
爸爸经常和我们谈的另一个话题就是“做事情”(即工作)和怎样“做事情”,他希望子女奋发、勇为、勤奋、向上。爸爸说:“人活一辈子,总要做出点事情来。人生很短暂,做不了几件事,所以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底,不能一遇困难就低头。”自从加入共产党,爸爸接受组织委派做过很多种工作,而且始终在一线:组织学生运动,组织兵运;抗战时期在山西与阎锡山建立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建军队,带兵打仗,创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进行土改,为刘邓大军、陈谢兵团、陈粟野战军供应军需粮饷,主持华北局工作;解放后做经济工作;1978年复出后参与经济建设、整党、中顾委……爸爸无不殚精竭虑,将工作做到极致而令人叹服。无论是在革命生涯中遇到千难万险,还是在党内遭遇误会打击,套用现在的一句流行语,爸爸始终“不抛弃,不放弃”。爸爸说他这辈子之所以还能做出些事情,一是因为硬气;二是能想办法,既能坚持原则,又不搞教条主义。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都可以到爸爸那里去发牢骚,甚至脸红脖子粗地跟老人家争论,而爸爸总是娓娓道来。无论涉及到什么问题,说一千道一万,爸爸总是要把问题转回到“做事情”上,“干活”永远是最基本的:“不要看现在工作难做,看到有些人只是混、却占了便宜,就认为认真工作没有用。还是要坚持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干出成绩。孙中山说‘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去想人家如何议论,背后议论是人之常情,要认真考虑工作,这辈子主要是把工作搞好,人家才能承认你。”爸爸很赞赏二哥(熙来)到金县工作,从基层做起,认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民情民心,积累经验,锻炼出真本事。爸爸曾开导鼓励小弟弟(熙宁):“问题是很多,但你去工作,就是要解决问题,不然要你干嘛?哪怕只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你做出了成绩。发牢骚没有用,要动脑筋,一个个地解决问题。”爸爸认为,如果大家都是等、靠,而不是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党和国家的事业就没有希望。
大弟(熙成)有一次受到表扬,爸爸很高兴,和他谈了很多问题,其中谈到:“人一生的发展中往往会遇到一次或几次高原期。所谓高原期就是人在工作、学习上往往开始进展较快,但达到某种程度时就会遇到不少问题,不能直线上升了。在这种时候,很多人就退下来了,成为庸人;此刻就要看你的本事和意志,要坚持下去才能继续前进。尼克松写了一本《六次危机》,他也是遇到了问题,但坚持下来了。”
爸爸无时不在关心每一个子女,垂暮之年仍不厌其烦地点拨我们,用爸爸的话来说:希望我们“走正道”,“成个人”!
老人家对我们的告诫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
他告诫我们要有信仰、要淡泊名利、要正道用其心:“不求名利是不可能的,但要记住,不能去追求虚名,有几分能力、几分成绩就是几分,不要夸大,也不要让别人夸大。我们要利,是要劳动的报酬,但不能有非分之想,这样才能立得住,也才不会玩物丧志。”……
他还教导我们:“做人要本分,对人要宽和。评判一个人要客观、公正,不能想当然。”……
爸爸常提醒我们:“要有一位能提意见、谈些严肃问题的朋友、诤友。如果处在人人都说好话的环境中,人就不能进步。”……
爸爸几次给我们提到黑格尔的一段话“正像同一句格言,从年轻人(即使他对这句格言理解得完全正确)的口中说出来时,总是没有那种在饱经风霜的成年人的智慧中所具有的意义和广袤性”。当老人家把他的新著给我们每人一本时,他也说过:“你们未必能读懂。”今天我对此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爸爸的教诲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我们会经常重温,体会爸爸的深情与期盼,领悟其中的道理和智慧。
爸爸走了,灵堂里来了那么多的人,络绎不绝,灵堂外排起了曲曲折折望不到头的长队。家乡父老、老区的乡亲、老领导的家人、父亲的战友、故交及他们的家人、老部下、与他朝夕相处过的工作人员……从四面八方赶来和老人家做最后的告别,他们诉说着与老人家的交往,表达了依依惜别的深情,我感到他们也是父亲挚爱、牵挂的亲人。挽联、留言簿上记下人们对老人家功勋、业绩、品格的无比崇敬,听着看着,我发现自己对爸爸——这位不平凡的老人实在是了解得太有限了。
爸爸追寻着他的理想,一辈子没有停下脚步,一辈子保有着赤子之心。望着满目的鲜花,如潮的悼念人流,我觉得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父亲,此生“立德、立行、立言”,功德圆满。爸爸永远活在我心里,我知道,他老人家也永远活在很多很多人的心里!(责任编辑汪文庆 文世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