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中国青年》复刊风波

作者:孙兴盛




  汪东兴继续翻着刊物,提出了对报导韩志雄的文章和《青年革命诗抄》的批评意见。 关志豪、王江云都表示“承担责任”。宋文郁也站出来表示承担责任,并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两组文章都是反对‘四人帮’的,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我们才能发这样的文章。《青年革命诗抄》内容都是反对‘四人帮’的;韩志雄是英勇反对‘四人帮’的先进青年。反对‘四人帮’这有什么错?!这两组文章从标题到内文,没有出现‘天安门事件’具体描述,也没有写‘天安门事件’的字样,题头画并没有描绘‘天安门事件’工人民兵与群众冲突的场面。青年们悼念周总理、反对‘四人帮’,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去献花没有什么不对。”宋文郁一口气,把我们早准备好的话统统倒了出来。
  
  这段解释是严重顶撞,汪东兴着实非常生气,他说:“你们写的是‘天安门事件’,诗歌全是天安门的诗,画也是天安门广场,谁看不出来?!英雄人物不是不可以写,但是‘天安门事件’的性质是定了的。”
  汪东兴一口气讲了几个小时,批评归批评,越到后来口气越和缓,从“居高临下”变成为“彼此商量”,说:“华主席让我和你们商量,一是不动,就照你们的意见办,毛主席诗词不登,华主席题词也不登了。怕什么?最多只能说汪东兴讲的、韩英讲的、筹委会讲的都不灵了嘛!最多说你们打了个胜仗。第二条意见,把华主席题词、毛主席诗词三首和照片放进去,其他都不动。因为动了也不行。这也是你们信中说的。几位副主席同意你们的意见,说他们代表组识来的信,不同意怎么办?华主席同李副主席通了电话,批还是批一下。我说把握不大。华主席说,人家敢发你怕什么?发出去就发出去,只要他们敢干就干吧。”
  大家听得出汪东兴的话有些松动和宽容,不管口气多严厉,只要允许刊物出版发行,就谢天谢地了。于是,关志豪立即代表大家表态:“我们感谢华主席、汪副主席和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就按照您说的第二条意见办,把华主席题词和毛主席诗词及照片都放进去,其他的都不动。”
  汪东兴无奈地说:“就这样吧,这期刊物要有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诗词,我催请华主席为你们复刊题词。具体落实,由团中央同志去安排后报告我。”最后,他宣布:“今天开会的内容就到这间屋子为止,不准外传。”说着,他起身散会。
  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时针正指在0时50分,回到杂志社已是15日凌晨1点半。
  最后解决的结果在客观上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即它意味着本期《破除迷信,掌握科学》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报道“天安门事件”真相和评价,以及刊登《天安门革命诗抄》和编者按语,都已得到以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的完全认同和批准发行,等于是在“两个凡是”和“天安门事件”两大“禁区”的堤坝上,掘开了个大口子,历史潮流从这个大口子汹涌澎湃而出,再也阻挡不住。这场风波带来的这一特殊效应,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空前热烈的欢迎,这期刊物270万份在全国各地迅速争购一空,又加印了30多万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0月21日,新华社发表题为《发扬敢于讲真话讲真理的战斗风格》的消息,专门报道了《中国青年》复刊的盛况。
  这场复刊风波之所以得以圆满解决,主要是得力于我们两次给党中央主席和各位副主席写信申诉,得到华国锋主席和汪东兴等副主席的特别宽容;同时也得力于叶帅、陈云、邓大姐、王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们的申诉格外同情,为“天安门事件”说话,为我们刊物说话,传出话说:“青年娃娃们办个刊物,又没有错,管那么多干什么?!发都发了,怕什么嘛!”这些,不仅促成复刊风波圆满解决,产生出特别效应;也直接促成北京市委在1978年11月中旬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紧接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顺利为“天安门事件”彻底平反;华国锋还亲自为《天安门革命诗抄》正式出版题写了书名。
  《中国青年》复刊风波,在当时那个历史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双方所处的地位和视角不同又是可以理解的,即使是持“两个凡是”的观点,也应该允许有个认识过程,不必计较谁胜谁负。最重要的是在历史转折、时代更迭的关键时刻,能够坦然地正视历史潮流和自己,开闸放水,让历史潮流顺势而下,这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福份,同样是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
  (责任编辑汪文庆刘一丁)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