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古为今用的典范

作者:陈小丽




  记者:那么在具体实践中应该如何把握呢?
  陈志尚:现实社会人们的实践、关系、需要、权益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因而政府贯彻“以人为本”,实现、维护和发展人的利益时,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统筹兼顾。通过宏观调控,首先满足大多数群众当前最迫切、最现实的生存、发展、福利等基本需要和权益,同时兼顾各方的特殊需要和权益,还要考虑以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说,实行“以人为本”应体现党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的统一,做到当前实践和远大理想的结合。这是共产党不同于其他政党的先进性所在,是它特有的本质特征。
   “以人为本”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其中包含很多方面和层次。最高层次是党和国家指导整个社会建设和治理全局的战略核心理念,普遍适用,每个单位、每个个人都应该在思想上信奉,在行动上实行。此外还必须结合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各服务行业等的具体实际,确定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要求。如,企业除了以人民为本外,生产和经营管理还应以职工为本;学校除了以人民为本外,教学活动还应以师生为本;军队除以人民为本外,军事活动还应以官兵为本;如此等等。只有这样,才是全面把握和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
  记者:您能否简单说明一下现时代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
  陈志尚:实践证明,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把它确定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执政治国的基本理念,是非常及时的,完全正确的。它以生动、简明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使人直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主张把人的生命和权益放在首位,提倡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反对那种见物不见人,只求经济指标、“政绩工程”,不努力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不关心人民疾苦和利益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而这正是广大人民的心声,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要求端正发展观念、清除时弊、深化改革的强烈愿望。因此,它一提出来,就有效地增强了党政干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鼓舞和推动全体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团结一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这次抗震救灾的伟大实践,就是“以人为本”的真理性和生命力的最有力的验证。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
  
  记者:“以人为本”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什么重要意义?
  陈志尚: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以人为本”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处于核心理念的位置。这点刚才已经提到了。二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有力地推动和促进了人学科学研究。
  记 者:请您具体讲讲第二点。
  陈志尚:学术理论界都知道,长期以来,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攻击和诽谤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主要手法就是诬蔑马克思主义只讲“物”不讲“人”,把“人”丢了。国内也一直存在着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教条主义的干扰。中国共产党公开地正面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问题提升到整个理论的核心位置,并用以直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这就最有力地批判了错误思潮,有助于人们辨明是非,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信念。在人的理论建设上,起了继往开来、推陈出新、指明方向的作用。
  而且,党提出“以人为本”概念及对其涵义所作的科学解释,包含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在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本观点,以及处理人和自然、人和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一次重大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理论的重大发展。
  记者:您在讲解中认为,党中央现在提出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典范。
  陈志尚:是的。今天的“以人为本”,在形式上,用词是取自古代文化,内容上也继承了中华文明的精华,但主要成分已完全是新的,其内涵和精神实质已大大超越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思想水平。它是党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总结党领导人民经历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在继承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注入了新的内涵,而形成的一个崭新的科学概念。这同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重新诠释“实事求是”是一样的,都是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中国文化特色,是贯彻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原则的理论典范,也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强大生命力。
  (责任编辑李树泉文世芳)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