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古为今用的典范

作者:陈小丽




  中共十六大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这一重要执政理念的指导下,包括中国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开始越来越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越来越多地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人文关怀,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也不断提升。特别是进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2008年,从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到多管齐下稳定物价,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不断完善到医疗体系改革方案的探索,从对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处理到投资4万亿元保增长、民生工程居首,每一项重大举措背后,都闪耀着以人为本的光辉。对于中国人而言,“以人为本”这个词并不陌生,在数千年的光阴隧道里,它所代表的“民本”思想,不断在暗夜中闪耀出夺目的火花,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温暖。那么,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和践行的“以人为本”,同古代的“民本”思想有什么联系呢?带着这一问题,我们走访了中国人学学会会长陈志尚教授,请他谈谈新时期“以人为本”的具体内涵及其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
  
  
  古代的“以人为本”
  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
  
  记者:“以人为本”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的重要理念,而这个词本身又源于中国古代文化,那么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陈志尚:从现在掌握的文献资料看,最早使用“以人为本”概念的是《管子》。《管子·霸言》篇中论道:“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它所反映的是,齐国桓公接受了管仲“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实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国家很快强盛起来,争得了春秋时代第一个霸权。
  记者:《管子》汇集了管仲的言论,他是公元前645年去世的。也就是说,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古人就提出了“以人为本”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
  陈志尚:是的。《贞观政要·务农》篇中也有这个说法:“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但历代思想家、政治家们用“以人为本”极少。中国古代文献中的“以人为本”,实际上是“民本”思想的另一种表达,就是“以民为本”。《管子》和《贞观政要》中“以人为本”的“人”,就是指百姓、民。因此,探究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主要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记者:能否简单介绍一下“民本”思想?
  陈志尚: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宣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是“民本”思想的两个经典之论。《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记载:“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皇祖”是指夏朝开国始祖夏禹,夏朝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距今4000年左右。这是史书中较早记载民(百姓)是立国之根本的思想。此后,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法、墨等诸子百家,一直到封建社会末期的进步思想家、政治家,几乎都主张和宣传“民本”思想,这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影响最广、延续最久的一种哲学和政治意识。
  记者:中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壤中为什么能孕育出这种比较进步的思想呢?
  陈尚志: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生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人生命的宝贵和人民力量的伟大。思想家们开始强调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爱护人的生命。二是客观上存在着广大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这是贯穿几千年封建社会始终的主要矛盾,而“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正是反映了如何处理矛盾的一种思想和对策。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通过总结国家兴衰和皇朝成败的经验教训,看到了人民反抗反动统治的巨大威力,承认民心向背是决定国家兴衰存亡的关键。因而才会在观念上把“民”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本”,即基础、根本的高度。这是“以人(民)为本”之所以会成为治国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方针的客观根据。
  记者:无论是出于对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尊重,还是出于对人民力量的畏惧,“民本”思想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进步。
  陈尚志:确实如此。“民本”思想中蕴含着人民性的光辉。它承认人民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主要力量,人民利益是根本的。信奉“民本”理念的政治家,主张“爱民”,施“仁政”,采取发展生产、轻徭薄赋、缓和阶级矛盾、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这不仅对统治阶级有利,对广大人民也是有利的,在中国历史上起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所以,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宝贵遗产,是中华文明之精华。
  记者:不过从中国封建社会的整个历史来看,“民本”思想似乎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好处,却没有打碎他们身上的枷锁。
  陈志尚:这主要是因为,“民本”思想有它所处时代的阶级局限性。历代的“民本”思想,都是以肯定和维护封建社会制度为前提的,目的是巩固皇权的统治。拿“民本主义”的“爱民”来说,一些思想家或政治家的言论也许是真诚的,即便如此,他们的所谓的“爱”也是基于抽象的人性论,内容是很有限的。充其量不过是做一个“忠臣”、“清官”,建议、劝说君主以及贵族、官吏等剥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的人民发一点“善心”,减轻一点剥削、压迫而已。所以,实施“民本主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老百姓从阶级统治下获得解放,恰恰相反,是为了巩固封建社会制度,维护统治阶级剥削和压迫人民的特权。而且这种“民本”的说教,是和以封建纲常为核心的整个封建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它的一部分。
  记者:为什么“民本”思想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性呢?
  陈志尚:忠君、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这正是“民本”思想中主导的方面。它本质上是属于封建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学说。尽管在不同阶段上它的内容有所修正、补充,在个别思想家的著作中甚至可以找到一点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民主思想的萌芽,但由于缺乏先进生产方式的土壤,它始终没有超出封建意识形态的思想范围。再说,“民本”的“民”是相对于“君”和“官”而言,其外延也不如“人”宽,因此,从内容和形式的普遍性来看,也没有达到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西方“人本主义”的水平。
  
  现代的“以人为本”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记者: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中国共产党执政治国重要理念的“以人为本”,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呢?
  陈志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没有使用过“以人为本”这个词。已往出版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和专著,也没有用过“以人为本”。西方思想家有涵义相近的思想,但没有原文能直译为“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首次出现 “以人为本”,是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会公报。此后,胡锦涛总书记作过多次论述,深刻阐明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记者:现时代的“以人为本”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之间是什么关系?
  陈志尚:中国共产党使用“以人为本”这个词,确实是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上也确实继承了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一些合理因素,但是它的含义绝不只这些,更不能把它归结为民本主义。现时代党所强调的“以人为本”,是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以人为本”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根据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历史观的基本原理,对其涵义作了新的科学解释。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现时代中国强调的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