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电影《天云山传奇》的风风雨雨
作者:朱安平
果然不出所料,拍摄过程中确实波折不断。摄制组刚一成立,就听到一些风言风语,说这样一个涉及“反右”的“尖端”题材,电影创作从未触及过,会不会在政治上太敏感?会不会因此而在政治上惹“麻烦”、出“问题”?亲朋好友们也劝谢晋不拍这个戏为妙,就连谢晋的妻子都感到接这个本子太危险,认为小说是一回事,拍成电影影响可就大了,要是出了纰漏就不得了。
所幸上影厂等有关领导始终态度明朗,厂长徐桑楚一开始就拍胸脯表示,政治上出问题,他作为上影厂一把手可以负全权责任。后来,他又几次三番赶到外景地“探班”,不断给摄制组鼓劲打气。特别是影片筹拍关键之际,正值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召开,新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的陈荒煤,听说谢晋要拍这个片子,很高兴地表示这篇小说很好,鼓励谢晋要好好地搞,好好地选演员,好好地在风格样式上闯一闯。
面对《天云山传奇》拍摄出现的这些情况,谢晋深知归根结底还是长期动荡多变的政治气候影响所致,也是文艺创作尚未完全冲破极左路线藩篱的反映,要想不受任何干扰来进行艺术创作,似乎一下子还不大现实,关键在于怎么办。谢晋意识到,之所以来自外界的干扰会在创作人员中产生种种反应,主要在于这一题材的尖锐性与敏感性。为此,他专门组织大家认真学习邓小平讲话及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公报,又找了一些有关同志座谈,对“反右”斗争作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首先从思想上确立回顾、总结这一段历史的教训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对照作品实际深入进行剖析,使大家清楚地看到,它既不是运动过程的记录,更不是运动评价的图解,着重表现的只是不正常的政治气候下的人,他们的命运、遭遇、道德、情操,影片中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事件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它的历史反思的意旨,是通过人物心态的生动揭示、人物命运的具体描写,以及从人物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轨迹中透露出来的。在对全体摄制人员进行统一动员和部署的“导演阐述”中,谢晋明确指出,将“采用把政治概念推到后景,把美好的情操推到前景的办法来突出主题。剧中的事发生在1956年到1978年,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时代,剧中的生活也是我们都熟悉的,剧中的人物有些也是我们所见过的,有的是我们的同志、朋友,我们要通过具体的形象,更深一步地理解和认识那个时代。这个戏是个严肃的正剧,带有悲剧色彩,但不是悲剧。我们主观意图是希望用美好的情操鼓舞人心,使观众从中受到教育”。他还代表导演组满怀激情地寄语:“文艺的作用千万不要简单化地、庸俗化地去理解……这部影片将来肯定会触动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也可能会挨骂;但我们认为把剧中三个正面人物塑造好了,写出了他们很高的思想境界,使人们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热爱人民,追求新的生活,就能起到影响人们灵魂的作用。”
正是在谢晋始终如一、信心百倍地带领下,充分调动起所有摄制人员的艺术创造力,在与形形色色的压力与各种各样的困难的坚韧、执着的抗争、拼搏之中,圆满完成了《天云山传奇》的拍摄。
孙冶方挺身“管闲事”
影片拍出后的首次亮相,是在1981年初由《电影艺术》和《大众电影》发起召开的“电影创作和理论座谈会”上。会议观摩研讨1980年的主要新片,有编剧、导演、评论工作者100多人参加,被称为著名的“新侨会议”。谢晋带着刚完成的《天云山传奇》与会,介绍说正在送审。放映时虽然有人认为影片“美化右派,丑化党的领导”,但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表示支持,认为是一部佳作。会上还放映了电影《太阳和人》(剧本名为《苦恋》),但不久就因公开受到批判束之高阁,成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而都没有看过的影片。而《天云山传奇》则通过审查,以至有《天云山传奇》之过关,得利于《太阳和人》没有过关的说法。对此,谢晋有自己的见解,他说:“我们文艺界有一种现象很可悲,这就是常常听到的‘某某剧本通过了’,‘某某影片通过了’,把艺术创作的标准,仅仅摆在‘通过’的水平,这怎么谈得上攀登艺术高峰呢?通过,只是一个很低的要求,我们的着眼点不应该放在一般的通过上,更重要的是要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达人民的愿望,喊出人民的心声!”
谢晋所追求与期待的“用具体的艺术形象,表达人民的愿望,喊出人民的心声”,为影片公映后出现的热烈反响所验证,仅其本人就收到几万封热情洋溢的观众来信,甚至还有血书。同样“在乎普通老百姓反映”的鲁彦周特意到电影院,想看看观众的反应。影片放完以后场内起初鸦雀无声,然后能够听到有人哭泣的声音,足足有一分多钟后突然爆发出热烈鼓掌的声音。有一位解放军战士得知鲁彦周是编剧,专门跑到他跟前敬礼,让他既惊讶又激动。鲁彦周还陆续收到好几麻袋的信件,有称赞和鼓励的,有诉说自己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的遭遇,有要求代为申诉的,各种各样的内容都有。甚至还有人背个破包等在他家门口,想让他帮助申冤。这对身为《天云山传奇》原创和编剧的鲁彦周来讲,当然是最大的安慰和鼓舞,但也预感到会有不同的声音和态度。
在电影界最新设立、最具权威的由专家评奖的首届“金鸡奖”评选中,《天云山传奇》以一票领先《巴山夜雨》,最后评委一致通过两片并列“故事片大奖”,《天云山传奇》排名在前。但上报后领导却作出决定,将《巴山夜雨》调到首位并毋庸讨论。因此,《天云山传奇》也由刚公映时的“一片叫好”,转为褒贬不一,甚至批评意见“一边倒”。对此,《文艺报》很快作了公开报道,详加综述了肯定或基本上肯定、否定或基本上否定、艺术上肯定但政治上否定三种意见,随之又于1982年第4期至第8期专门设立栏目,开展了长达四个月的集中讨论,把有关该片的不同意见争论推向全国范围。
在社会产生影响最大的,是《文艺报》集中讨论中首篇刊出的署名袁康、晓文的文章《一部违反真实的影片——评〈天云山传奇〉》,此文从根本上否定了影片《天云山传奇》。文章认为,影片“歪曲了反右派斗争的真相,丑化了党的领导,在青年中引起了思想混乱,是一部思想倾向和社会效果都不好的作品。”文中以“尽管这场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了,造成了不幸的后果,但是决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反右派斗争的正确性和必要性”为由,指责“《天云山传奇》却只是通过主人公罗群的不幸遭遇着意渲染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一面,根本不去反映‘完全正确和必要’的一面,因而在不了解这段历史的青年观众中造成了反右派斗争完全搞错了的印象”。“《天云山传奇》通过一系列画面所告诉的,却正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政治概念’:反右派斗争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文中还认为,影片所描写的主要反面人物吴遥“是损害党的形象”,主要塑造的正面人物罗群也是“不真实”的,“通过宋薇这个形象告诉观众的是这样一个印象:宋薇之所以‘永远失去了’爱情而沦为‘上流交际工具的可悲处境’,完全是由于听从党组织的意见。这难道不是‘毁坏’党的形象吗?”文中强调,影片《天云山传奇》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它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化思潮在文艺上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