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米洛舍维奇

作者:王志俊



滚歌星音乐会上才能看到。
  有人说,是他鼓动克罗地亚和波黑境内的塞族先后成立了“自治区”和“共和国”,在前南局势紧张、克罗地亚塞族聚居区的肋万塞族居民宣布建立一个“克拉伊拉塞尔维亚共和国”时。塞尔维亚共和国给予正式承认。南内战爆发后,米洛舍维奇要求南人民军去保护克罗地亚和波黑境内的塞族人。1991年7月初,他亲自到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边境检阅正在演习的塞尔维亚地方卫队。
  但是,建立“第三南斯拉夫”只是米洛舍维奇的一个梦。南斯拉夫一分为五的现实早已将他的这个梦想打碎了。
  米洛舍维奇当选为南联盟总统后,《纽约时报》称他为政治风浪中的“不死鸟”:的确,面对巴尔干半岛的风云变幻以及西方长期的封锁制裁,他都能对局势作出准确分析和正确判断,从而沉着应对,利用西方国家之间的不和,利用俄罗斯对他的支持以及国内居多数的塞族人对他的信任,在巴尔干政坛上叱咤风云,纵横捭阉,以铁腕手段始终牢牢把控着最高权力。
  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在1991年开战之后,塞尔维亚的经济萧条、通货膨胀使米洛舍维奇的威望和地位一度发生动摇。联合国对南斯拉夫实行全面禁运之后,他的处境更加困难。国内一些知识分子和大学生肯定他对塞尔维亚的历史性贡献的同时,也要求他以大局为重,自动引退。迫于强大的压力,米洛舍维奇曾表示,如果他的去职能导致西方取消制裁,他愿意付出这个代价,然而,甚至连反对派也不得不承认,他的下台可能使局势更加混乱,取代他的可能将是狂热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后果也许更不堪设想。这样,米洛舍维奇以退为进,又保住了自己的总统宝座。虽然在西方经济制裁、武力威胁的步步紧逼下,米洛舍维奇不得不做出让步,但他依然屹立于政坛。
  米洛舍维奇是位审时度势的政治家,他在同对手谈判时力求控制主动。1993年7月,为了使反政府游行中被捕的反对派领导人武克·德拉什科维奇获释出狱,法国总统密特朗的夫人达尼埃尔·密特朗亲赴贝尔格莱德说项斡旋,但是米洛舍维奇坚决拒绝释放德拉什科维奇。他说这种事要由最高法院决定,然后他在电视镜头前祝密特朗夫人在贝尔格莱德逗留愉快,并彬彬有礼地请她别忘了代他向她丈夫问好。5年后,还是这位武克,德拉什科维奇,却被米洛舍维奇变戏法似的招到身边做了南联盟的副总理。当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空袭后,德拉什科维奇公开指责米洛舍维奇领导的南联盟塞尔维亚社会党利用国家处于战争状态的机会加强统治地位,还流露出悲观情绪,说什么“应该认识到南联盟无法打败北约”等。米氏闻听此言很是气愤,便毫不犹豫地撤去了德拉什科维奇的副总理职务,理由是他的讲话同政府的政策不一致。
  米洛舍维奇对待波黑塞族的态度也是这样灵活多变。米洛舍维奇同波黑塞族领导人卡拉季奇没有多深的交情,但出于维护塞尔维亚人的利益,他们有关建立大塞尔维亚的主张如出一辙,米洛舍维奇找到了自己在波黑的代言人。他积极地支持他们,用大笔经费为塞族购买武器、弹药和燃料,还派遣几支突击队前去援助卡拉季奇。直到1994年夏天,米洛舍维奇实际上一直是完全支持波黑塞族的。但是,随着后来局势的变化,国际社会把南斯拉夫视为波黑内战的支持者,开始对其进行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包围和封锁,米洛舍维奇才开始改变支持波黑塞族的强硬立场,想以牺牲同波黑和前克罗地亚的塞族利益来换取国际社会取消制裁。他先是断绝了对波黑塞族的一切援助,1995年7月底,当卡拉季奇命令塞军司令姆拉迪奇夺回被克罗地亚攻占的地盘时,姆拉迪奇却根据米洛舍维奇的授意按兵不动,卡拉季奇一怒之下想收回兵权,哪料到姆拉迪奇有米洛舍维奇的背后撑腰拒不交权,医生兼诗人出身的卡拉季奇无计可施。接着,米洛舍维奇决定踢开卡拉季奇,直接上阵,代表波黑塞族参加在美国代顿举行的谈判。根据谈判规定,波黑塞族的3名代表与南联盟塞尔维亚的3名代表共组塞族代表团与穆克两方进行谈判,而声称代表塞族整体利益的米洛舍维奇将有一锤定音的权力,卡拉季奇居然像二战时列强签署瓜分捷克的“慕尼黑协定”时在会场外徘徊的捷克代表那样被剥夺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卡拉季奇虽心有不甘,但波黑塞族势单力薄,失去了母国的援助,根本无法支撑下去。这时的卡拉季奇才逐渐明白,自己的命运原来掌握在贝尔格莱德的米洛舍维奇手中,现在,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该是兔死狗烹了。从1995年8月起,北约对波黑塞族进行了大规模空前的轰炸,卡拉季奇成为千夫所指,而真正操纵这场战争的米洛舍维奇却在国际社会中大出风头,俨然一位和平使者,使得西方特使开始像朝观一样纷纷到贝尔格莱德来与他谈判。1995年12月14日,米洛舍维奇和波黑总统伊泽特贝戈维奇、克罗地亚总统图季曼一道,在巴黎签署了波黑和平协议。
  同为敢于同西方大国正面对抗的小国领导人,米洛舍维奇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却不可同日而语。西方基本上不屑与萨达姆直接打交道,对付他只能用大棒——制裁和轰炸。西方当然也恨米洛舍维奇,希望他尽早下台,但仍愿意同他坐下来谈判,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近4年来先后74次赴贝尔格莱德谈判的原因。
  霍尔布鲁克对米氏的谈判手腕多有领教,他在《为了结束战争》的一书中称赞米洛舍维奇“风度优雅、富于魅力、说话含糊其词”,说“米洛舍维奇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他知道该如何迷惑别人或抗拒别人。前一天他还激烈反对的东西,第二天就转而同意了;或者刚刚表示对事情的进展感到高兴,随即又去开倒车。米洛舍维奇跟他的对手对着干,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而且乐此不疲”。
  西方人士对米洛舍维奇的评价是:“米洛舍维奇给所有接触过他的人都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他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他被看做是一个性格坚强的人,但他的容貌与他的性格很难相符,他那丰满的面颊总给人一副娃娃脸印象。他的穿着是西方式的。他喝加冰块的威士忌,吸意大利香烟,一举一动总是给人以心情愉快的感觉。
  
  “科索沃比我的脑袋还重要,你叫我怎么让步?”
  
  真正使米洛舍维奇扬名世界的是由于科索沃问题成为国际焦点。
  科索沃是南斯拉夫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它位于塞尔维亚的南部,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接壤,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阿尔巴尼亚族人占90%以上。科索沃曾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王国中心,塞尔维亚人把科索沃看成是本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二战结束后,科索沃随塞尔维亚进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1974年,南斯拉夫新宪法承认科索沃自治。
  长期以来,科索沃阿族人一直闹独立,企图建立科索沃共和国,与阿尔巴尼亚合并。1989年,米洛舍维奇领导的塞尔维亚当局修改宪法,取消了科索沃的大部分自治权力;1990年,他又下令解散了科省议会和政

[1] [3]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