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米洛舍维奇

作者:王志俊



府。这使得科索沃阿族人大为不满。阿族人随后宣布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选出拥有博士学位、作家称号的鲁戈瓦为“总统”。但这个“共和国”除了阿尔巴尼亚之外,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白1994年后,一个由激进的分离主义分子组成的“科索沃解放军”在科索沃各地制造恐怖活动,企图达到独立目的。1995年有关南斯拉夫波黑问题的代顿协议签订后,西方国家企图将科索沃问题国际化,米洛舍维奇旗帜鲜明地一再指出,科索沃是南的内部事务,坚决反对外来干涉。米洛舍维奇对南斯拉夫联邦解体无比痛心,因此誓言在他担任总统期间绝不能像600年前科索沃落人土耳其人手中那样,让历史悲剧重演。
  1998年2月,阿族武装分子与当地塞族警察发生冲突,科索沃危机再度激化。尽管面临着西方的巨大压力,米洛舍维奇仍毅然果断地将大批部队开进科索沃,在7个月的拉锯战中将反叛势力一举荡平。他手上的牌是,西方声称不支持科索沃独立,因此不希望看到叛军势力成气候,所以他放手干了起来。到10月份,一直隔岸观火的西方以制止人道主义灾难为由,重新向米洛舍维奇施加压力,米洛舍维奇从现实出发,在与霍尔布鲁克进行九轮谈判后做出重大让步,允许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派2000名观察员到科索沃监督停火,并答应从自己土地上撤走部分军队。
  1999年2月,科索沃双方在法国的朗布依埃举行了四轮谈判。谈判一波三折,险象环生,会场外是北约“战斧式”巡航导弹和B52轰炸机的军事高压威胁,会场内是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和法、英两国外长的督阵施压,美、欧、俄的3名特使则在塞阿两族代表团之间穿梭往来,居中调停。在最后期限来临之际,连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和阿尔巴尼亚外长都被紧急招来做劝说工作。
  米洛舍维奇拒绝让步,他一针见血地揭露说,西方大国同阿尔巴尼亚族分裂势力事先制定了所谓的和平协议,强迫南斯拉夫接受。如果签署这一协议,南斯拉夫将无权在科索沃部署警察和军队(除少量边防军),这将使南政府彻底失去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几年后科索沃无疑要独立出去。另外,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根本不是要解决科索沃问题,其真实目的是要借机向科索沃部署军队。如果这次南斯拉夫做出让步,将来西方还会在伏伊伏丁那、桑贾克等地做文章,南斯拉夫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将受到严重威胁。
  科索沃和谈已经到了关键时刻,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团单方面在协议上签了字。于是,欧美各国轮番警告南联盟:要么签字,要么接受北约轰炸的命运。欧安组织观察团成员早已等得不耐烦撤走了。北约欧洲盟军最高司令韦斯利·克拉克露骨地恫吓说,如果塞尔维亚不答应协议,北约就要“开始让我派出飞机”。米洛舍维奇面无惧色地回敬这位四星上将:“你们威胁塞尔维亚,是战争罪犯。”
  米氏的强硬态度令以“老大”自居的美国很是恼火,他们决定要“教训”这个小国首脑了。但他们还要在动手前装模作样地做些“和平努力”,于是美国特使霍尔布鲁克1999年3月22日晚上和23日上午和米洛舍维奇进行了两轮共6个小时的会谈,米洛舍维奇仍坚持立场,拒绝签字。
  米洛舍维奇早就说过:“如果北约部队不请自来,那么,我们将把它看成是侵略者和敌人。南斯拉夫有进行自卫的合法权利。”而美国和北约盟国早已扬言:“在科索沃问题上,我们的一致是毫不保留的。”这就意味着以北约军事打击迫使米洛舍维奇就范,采取“以炸迫和”方针。
  米洛舍维奇从本国利益出发,不准外国军队进驻科索沃,但却实实在在面临军事打击的危险。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早就警告过米洛舍维奇,如果他不签字,他就犯了“严重错误”,一切后果由他承担。北约和阿族一方则认为,米洛舍维奇是个见风使舵的人,“你对他硬,他就软,你对他软,他就硬”,“只要你给米洛舍维奇一点空间,他就会耍花招。”
  可米洛舍维奇偏偏不听话,甚至大敌当前,还硬挺着:“科索沃不存在战争,只有反恐怖行为,不需要外国军队进驻。”他强硬地表示,即使遭到北约的轰炸,也不能出卖国家利益。当霍尔布鲁克对他下达最后通牒时.一向被认为难以捉摸的米洛舍维奇对谈判桌上的老对手袒露心扉:“科索沃比我的脑袋还重要,你叫我怎么让步?在协议上签字意味着3年后科索沃自动独立,我担不起这个历史责任!你们实在要打,那就来吧!”
  恼羞成怒的北约悍然对南联盟发动了空袭。
  由19个盟国组成的北约为何要对一个巴尔干小国如此大动干戈?
  冷战后的欧洲战略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冷战时期东西欧之间力量大体平衡的天平倾覆;俄罗斯在被迫将自己的势力撤出东欧之后还要再去痛苦地咀嚼冷战遗留下的恶果;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以胜利者的姿态为苏东的剧变欢呼雀跃的同时,为了巩固冷战的成果,又大举东扩,图谋控制整个东欧,进而将俄罗斯的势力完全驱逐出东欧:绝大多数东欧国家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也纷纷制定了“回归欧洲”的外交政策,积极寻求加入北约。惟有地处巴尔干要冲、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南联盟根本不买北约的账,不仅从未提出过要加入北约,而且一直与俄罗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加之米洛舍维奇是南斯拉夫共产党出身,就任南联盟总统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一贯作风,在西方那些死抱冷战思维不放的人的眼里,他俨然成了“东欧最后一位未悔改的共产党领导人”;而南联盟的社会制度也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更被西方视为“欧洲的最后一个布尔什维克桥头堡”。这是一心想要完全控制东欧与巴尔干的美国和北约所无法容忍的,故而米洛舍维奇领导下的南联盟就成为北约东扩路上最大的一块绊脚石,被北约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波黑内战中,北约就曾考虑过要对南联盟动武,但实在找不到可以说得过去的理由,只好鼓噪对南联盟进行了全面的制裁和武器禁运。在此期间,美国还想方设法、不择手段地想把米洛舍维奇总统搞下台。据南联盟国家电视台1999年1月30日公布截获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的一份绝密文件《中情局援助南联盟反对派计划》称,1998年美国用于支持南联盟反对派搞颠覆活动的费用高达1000多万美元,而鉴于1999年形势的变化,还将要把这项费用猛增到3000多万美元。美国人的处心积虑略见一斑。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就曾发出这样的呼吁:“应立即派空军直接轰炸贝尔格莱德,推翻欧洲残存的最后一个共产党政权!”英国军情六处在1992年曾想制造车祸暗杀米洛舍维奇。1998年2月以来,科索沃问题日益凸显,正苦于没有突破口的美国和北约趁机介入。他们打着“保护人权”的旗号,先有意利用传媒将冲突炒热,使科索沃问题国际化,继而再从政治上孤立南联盟,甚至煞费苦心地炮制了所谓“拉察克村惨案”,要搞臭南联盟,接着抛出所谓“科索沃问题和平协议框架体系”,以大兵压境的方式企图逼南联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