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任意的飘 绚丽的云

作者:央 二



可价钱却不认可了,他们把30万降到了3万。创业难,生意难。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笔生意都没有,***只好虎落平川被犬欺了,忍气吞声,三万就三万,和酒店签合同。可就在准备签合同的时候,酒店又说了:你们先给做着,钱暂时没有。唉,这不是存心气死人不偿命吗?***他们只好打道回府,和酒店拜拜了。
  ***的心情很低落,可令她想不到的,还有更烦心的事等着她呢。两个合伙人在这种情况下也和她拜拜了!一下子让她成了光杆司令。原来,伊利奶业公司扩大规模,招聘人才,他俩另谋高就去了。
  坐在40平方米的阁楼里,瞅着空空如也的办公桌椅,***欲哭无泪。整整三天,她就这样傻坐着,和自己的失败挣扎。三天后,***走出了阁楼,到底是经过艰难打拼的人,在困境中她没忙着难过,而是筹划着突围的办法。她的肩头扛着更大的责任,那就是孩子。没了她的打拼,就没了孩子的生命,为了自己,更为了孩子,她必须继续撑下去。她必须要撑起赛昂这快要塌了的天。
  就这样,她冥思苦想决定去找能帮助她的人。
  
  边读边悟:
  
  真让我感动!人类有史以来,母爱最伟大,这种爱的力量,能让做母亲的人挑战自我,挑战极限。但现实中,虽然同为母亲,差距可太大了,谁都希望自己的妈妈是个女能人,可这样的母亲对于芸芸众生来说,太少了!
  
  贵人助难关
  
  在人类社会中,靠一个人的力量要干一番事业那是很难的,也是不可能的。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外力的扶持,没有社会这个大舞台,谁也当不成好演员。
  在公司即将撑不下去的时候,***找到了她在经济论坛上认识的一位知名教授,诚恳地向教授讲了她的创业过程,也讲了目前所处的困境。这位教授看出她是个有韧性能做大事的人,就热心地指点她,以后有可能的话就走教育培训的路,并且亲自带着人民大学的另一位权威专家来到她阁楼上简陋的办公室,帮助她策划他们公司承办的《中国首届企业内部产权改造高层研讨会》。从设计主题到设计副标题,到设计里面的分标题一直到每个主题的主讲专家都给他们提供了整套方案。
  研讨会举办的时候,有来自全国的180多名著名企业家参加了会议,***获得了巨大成功。会议结束后,***和她的小团队成员兴高采烈地在一家小餐馆开了个庆祝会,他们每个人都感到很安慰,并觉得承办研讨会是个方向,一两个月就有十多万的收入,他们认为可以这样发展下去了。***一高兴当即指挥员工将办公室搬进了他们对面的大屋,一个80多平方米的大办公室,几个人踌躇满志,很快开始筹划下一个研讨会。嘿,动作够快的!年轻人嘛,干啥都是风风火火的。
  可后来真的应了那句话:事与愿违。这不,很快,***他们手里接的这个研讨会就失败了。没关系,失败了再来。他们马上又接了两个管理题材的研讨会,由于各种原因又都失败了。账面上的钱转眼之间赔了个精光,这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只是成败之间的距离太近了,太戏剧化了。
  没了钱,他们大办公室的租金就交不起了,交不起租金怎么办?***没犹豫,立即指挥员工从这个大办公室又搬回原来的40平方米的小办公室。有人看见他们搬家,顺口问:“怎么搬回去了?”
  ***他们也顺口答:“这屋的风水不好,不待了。”
  搬回小办公室后,公司里一点生意也没有,公司的事业又处在了生死关头。中午,***来到医院陪在儿子身边,看着儿子的病情仍在反反复复,免疫力始终上不来,不禁一阵伤感涌上心头。又想想公司的失败,她第一次感到心力交瘁,没了力气。回家的时候,第一次打了车,她一路伤心,一下出租车就站在院子里旁若无人地放声大哭。要说女人这点也是优势,以泪水做为宣泄,访了这么多财富故事,男企业家的伤感,不知道是怎样释怀的。
  ***知道这是中午,人们都在午休,没人看见她,她就满院转悠着哭了个够。她的眼泪中企业失败占一小部分因素,孩子的病情占的因素就大了,在孩子面前她和普通的母亲没什么两样。她和她的丈夫在走投无路中就曾经和其他四个重病孩子的家长一起到法圆寺给孩子祈过福。 那天早上三点多钟,天气很冷,带着孩子他们跟在80多个大法师的后面,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殿里面一边唱颂一边跪拜祈祷。他们虔诚地跪拜了很多圈,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天的庇佑。在生命面前她是那样束手无策,在商场上她一定要自己做一回主。在公司陷入困境之时,在救孩子这个巨大动力支撑下,凭借她的高智商,以她女人性格中特有的那份执著,奇迹般的,她又一次扳正了赛昂这艘扬帆起航的船。
  
  边读边悟:
  
  “智者借力而行”,这句话看来真是名言,生活在大千世界,同事、朋友,是生命中不能缺少的宝贵财富。有了别人的帮助,你就等于乘上了助力的好风,风力虽有大有小,但终归都会使你落到靠你一个人的力量达不到的彼岸。
  
  剩下的是整个天空
  
  ***在连遭三次挫败后冷静地分析了失败的原因,她认为自己在承办研讨会的路子上是走不远的,主要由于她对企业管理研讨会的知识和模式,还缺乏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以她现在的实力,根本控制不了它的运作规律。这个项目不是她本身熟悉的强项,那么究竟哪一个项目能让她存活下去,发展下去呢?
  她把目光瞄准了北大光华举办的培训项目。北大的项目在当时非常受市场欢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也就是当初老教授指点她的项目——培训业。当初她没太在意,细一想这个项目她有资格把握。她喜欢和彬彬有礼的知识分子打交道,也愿意为他们服务。她觉得通过系统的高级教育,的确能改变一个人和一个企业的命运。
  她自己就是一个有切身体会的体验者,刚参加培训班的时候有90多名学员报名,三万元的培训费。然而,就是这三万元的培训费很多人挤破了头还没报上名,这是一个信号,也是市场暴露出的一种需求。
  凭直觉,她感到她嗅到了又一个商机,她越考虑越兴奋,隐隐约约感觉自己离正确的奋斗目标越来越近了,眼前的人生定位越来越清晰了。她的命运即将改变!她在心里暗下决定,这回我要组建高等教育培训集团,我要让那些成功的企业家、成功的人士,在我的培训集团进行更高级的系统教育。
  她为自己有把握的定向骄傲了,微笑了。
  一个天助人愿的规划,自有贵人相助,一个朋友出现了。他自告奋勇带着她找到了科技界的老前辈田夫田老。这位年届70高龄的老人热情地写了一封信,让她找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的党委书记严书记。严书记让***认识了他们学院培训中心的两位负责人。两个要搞培训的负责人初次在***的办公室和她探讨业务的时候,看到她屋内简陋的沙发、狭窄的办公室、咯吱作响的地板,不相信以她的实力能搞起培训事业。但是,因为党委严书记决定和她们合作,当时他们就签了合作协议(多年后,当他们都成功了的时候,几个人曾在一起笑着说:当初咱们真是穷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