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谭木匠的曲线人生
作者:央 二
边读边悟:
其实要说起“谭木匠”这名字,没人相信会有这么神。如果有人认为谭传华的“谭木匠”牌梳子是有历史传承的,也一点不为过。因为置身于谭木匠的梳子店,最养眼的是谭木匠古色古香的设计风格,而“谭木匠”三个字的搭配则更显古朴另类。
当初起这个名字的时候,谭传华就把锯子、刨子这些东西都做到自己的店里面去了,因为这些还是源于一种情结。在谭传华看来,这是他自己的手工情结。因为谭传华认为:现代社会科技越来越发达,人类已经走入了一种“不归路”,但是人们却越来越忽视人本身能够做的事情。所以当人们来到谭传华的店里时,首先会发现用隶书写的“谭木匠”三个字,而且是用两个木工用的工具做的,一个是角尺,一个是推刨,这个就是“匠”。这个字是按照从马王堆里面挖掘到那个字制作后放上去的。这个“匠”:字很有意思,外面是一个小棚子,里面有一个人,正在木凳上面推东西,这是“匠”,谭木匠的“匠”字就是这样来的。
几乎没有人能够想到,已经失去一只手的谭传华对中华传统手工制作竟有如此的陶醉与追求,纯手工打磨出来的梳子如同一件件艺术珍品,散发着千年木梳、万丝情缘的文化沉香,又在不经意间传达出一种时尚。2004年春天,谭传华从重庆市硅酸盐研究所要来一个刊号,自费投资300万元创办《中华手工》杂志,发行海内外,没想到却造成了一时供不应求的局面。而为顾客免费制作的系列连环画更是雅俗共赏,生动有趣。
谭传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很早的时候就发现生活在现在大都市,人们都很累,很忙。而且有时候很多人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因此,在谭传华来讲,现代人有时候需要有一种空闲,或者有心灵的一种空间。如果有什么想说的话,那么就需要说出来,如果用小画册、小连环画等方式做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谭传华用了“谭木匠”这个品牌,再从文化人手做梳子,果然得到了市场的热烈回报,今天谭木匠品专卖店在全国已经开到了300多家,单一年的利税就有2000多万元。而目前的谭传华,现在不光做梳子,还要做小木器制品,还有古典家具。
曲线商道
谭传华的企业在一天天做大,可是在这企业里一起打天下的除了妻子、侄子,就是一班江东子弟,用句行话说叫家族企业。可是谭木匠的目标却是百年老店。要知道,他读罢剖析企业败因的《大败局》一书后痛哭失声,也曾在轰然倒下的浦东德隆大厦下默默流泪,因为那唐万新是他的重庆老乡。可谓是兔死狐悲啊!怎么办?在专家和媒体的鼓动下,三年前谭传华动了聘请职业经理人的念头。一个在万县某酒厂当厂长的武汉人进入了他的视线。殊不知,这一着棋却不太妙。
遇到这个人后,谭传华效仿了当年刘备请诸葛亮的方式,一连请了他三次,每次都是去他家里面请他。谭传华真的是很想找一个他认为好的人来帮自己做。请了三次后,这个人答应了。于是谭传华就包了个飞机把这个人接到自己那儿去,表示自己虽然作为民营企业,但是非常重视人才。谭传华认为自己做的这个事情可能在全国都没有过。因为单纯包飞机往返费用就要支付大约近20万元。谭传华可是下了血本的。
但是最后包机没办成,谭传华还是以10万元年薪请来了这个有着MBA头衔的常务副总经理,但不久分歧却出现了。这个经理说做文化的东西是教育部门的事,是文化部门的事,你谭木匠去干什么?这个与你有什么关系?你做的就是经济,你如果要做就打广告,要么就是抓生产、抓销售,产、供、销一条龙。这忽然让谭传华感觉很吃惊,没想到这个“有文化”的人却不做“文化”。但随后一件小事的发生却加剧了双方的冲突。
有一天晚上,谭传华和这个经理到江边去喝茶,喝茶后大家就坐谭传华的车一块回公司。往回走的时候过一座桥需要交费,前面有一辆车已经过去了,而且把费交完了,但是那个栏杆却没降下来,等到谭传华的车到了交费的地点,又交了费。但这个经理却不高兴了,他就训那个司机:“你傻瓜,你为什么不冲过去,你还用交什么费。赶快冲过去就算了嘛。”谭传华一看这种情况,当时心里面就不高兴了。
要说起来,交不交过桥费也不算什么大事,可接下来的事却让谭传华沉不住气了。过了几天,他们两人又谈到这件事,这位经理就说这个桥属于乱收费。于是谭传华就让司机去查,一查,这桥是属于真的要收费的桥。这一下谭传华不干了。因为他认为这位经理最主要的不是犯了错误,而是用另外一个错误去掩盖。如同撒了一个谎,然后再用另外一个谎去掩盖。谭传华认为做人的话,这样成本很高。因为诚实才是做人最低的一种成本。
因此,请来的经理人没干完两个月,老谭还是拿出一年的年薪让他走人。因为他不敢想,把企业交给这样的人,结果会是什么样?
边读边悟:
从昆明的苦难之旅,到小木梳撬开财富之门,再到追求诚实的企业文化。谭传化的古典情结、现实追求让人看得最直切,也最感动,他说自己从小想当诗人画家,没想到最后还是一个木匠的命。但是谁又能说这木匠不让人羡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