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的悲剧英雄(三)

作者:李延军



的爱河中。随之,他们的爱情结晶——公子赵何呱呱坠地。同时,年轻美貌的孟姚被武灵王册立为王后,史称“惠后”。
  爱屋及乌,子以母贵。赵何由此天降祥瑞,政治地位扶摇直上,渐渐超过其兄、太子赵章。没娘的孩子像根草,可怜太子赵章的政治命运,从此如江河之水,无可奈何地急转直下。
  
  选贤任能激流勇退一巨
  
  在军事上取得节节胜利、凯歌高奏之际,满脑子新思想、新观念的武灵王又于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年)五月戊申日,“大朝于东宫”,做出了另一个石破天惊的骇异决定:“传国,立王子何以为王”,“武灵王自号为主父。”(《史记·赵世家》)
  生猛异常的赵武灵王,再次以身爆料,擅闯家天下帝王独裁专制的高压雷区,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君王职务终身制的禁忌,激流勇退,史无前例地自己把自己的国王大权解除;众目睽睽之下,他一反帝国立长不立幼的不二戒律,废黜了“强壮而志骄”的太子赵章;在满朝文武一片哗然唏嘘声中,他又毅然决然地把王位交给了幼子赵何,史称赵惠文王,而他自己做起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太上皇。
  武灵王此举不仅引起赵国国内的政坛震荡,还震动了整个华夏大地,遭到了整个战国政坛中一个个“独裁者”的口诛笔伐与非议责难。
  此例如果一开,一个个家天下的“独裁者”们。该如何应对?
  远的不说,单在武灵王即位前后的自家庙堂上,自赵简子立国至惠文王初年,围绕君王权杖的血腥杀戮和宫廷政变,就从来没有间断过,几乎代代皆有。
  血雨腥风近二百年的赵国王宫内,唯独武灵王,异峰突兀,视权柄为粪土,主动让位。
  也许正是武灵王高瞻远瞩的历史站位,才使其具备深邃如炬的政治目光。洞悉了赵国内乱不止、积贫积弱的体制根源,何况他曾切身体会过自己年少即位时五国兵威的漫天愁云。因此他主动让贤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希望赵国层出不穷的王权悲剧。不再在其身后重演。
  长期征战疆场的武灵王,深知战场险恶、刀枪无情、个体生命的脆弱,他希望万一在他遭遇不测之际,赵国不会因他的死去而惊惶失措、六神无主,令刚刚恢复元气的赵国江山社稷,再度陷入危局之中。因此,正值人生壮年的武灵王,未雨绸缪,再次大胆探索王权交接制度的革新模式,提前把年轻的次子赵何扶上马,再亲自送一程,让赵国政坛在其坚实臂膀的庇护下平稳过渡,从此步入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这是何等的胸怀与眼光!但两千多年前,却无人能够读懂。
  如此看来,武灵王弃太子赵章,转立幼子赵何,并不完全是《史记》中所推断的那样,是武灵王宠幸赵何之母孟姚的缘故,而应该是其一脉相承的、超出凡夫俗子想象的超前激进思想使然。因为武灵王立赵何为君时,自己才不过四十出头彼时孟姚死了两年,已不存在宠幸孟姚的强有力证据。
  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武灵王如此安排,除了他卓尔不群的激进思想外,很可能被其先祖赵简子与赵襄子交权时选贤任能的高风亮节所影响。
  当年武灵王的先祖赵简子,发现“贱翟婢”所生的儿子毋卹贤能有加,就毅然废了太子伯鲁,改立毋卹为太子,史称“赵襄子”。毋卹继位后,伯鲁已死,便封其子赵周为代君。襄子之妻空同氏虽生有五子,但赵襄子高风亮节,坚持把王位传于伯鲁之后,立代成君之子赵浣为太子。赵襄子死后,王位和平传于赵浣。
  武灵王封长子赵章为代郡安阳君,虽然不排除大家所认为的有弥补赵章之意,但他何尝不希望赵何能学当年赵襄子毋卹的风范,日后再将王位传回长子赵章一系中有才能的后代。
  可惜的是,武灵王的良苦用心,只是以君子之腹度了小人之量,完全高估了他两个儿子的道德操守。长子赵章完全没有伯鲁子孙的淳厚德行,耐得住那份模棱两可的遥远寂寞,安分守己地傻等下去,而赵雍寄于厚望的赵何,也不具备赵襄子那样的超人风范。
  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虽然成功了,但其探索君权交接制度的试验却彻底破产了。自此之后,武灵王令人瞠目的改革宏图急转直下,驶入了历史的死胡同。
  下期预告:
  激流勇退的武灵王,是淡出风云跌宕的战国历史舞台,还踏上了他更加雄心勃勃的人生新征程?他英雄一世的历史悲剧又是如何拉开了沉重的黑色历史大幕?敬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