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的悲剧英雄(三)
作者:李延军
上期回放
在长期的对外军事斗争中,睿智的武灵王敏锐地意识到,要从根本上改变赵国这种被动挨打的窘迫局面,北拓疆土,挺立中原,必须学习和引进三胡的骑兵作战方式,才是有效增强赵国军事实力的最佳途径。
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在满朝王公贵族一片冷嘲热讽的唏嘘声中,赵武灵王运筹已久的“胡服骑射”改革方略开始闪亮登场!胡服,他身先群臣穿戴;骑射,历次军事行动,他都御驾亲征。胡服骑射,自然而然地成为一场国君率先垂范、官员身体力行的国家变革行为。从此,除旧革新之风在古赵大地上行下效,蔚然成风!
六、秣马厉兵,击三胡锋芒初露
公元前307年的邯郸城,那场关于“胡服骑射”争论的喧嚣尘埃落定之后,胡服,便成了赵国当年时装的最流行款式,骑射,则成了赵国新潮青年最酷的潇洒造型。
从那时起,邯郸城郊的插箭岭(今邯郸市赵苑公园内)上马蹄声碎,号角嘹亮,人如蛟龙、箭如飞蝗,金戈铮鸣声划破了赵国宁静的历史天空,灿烂的阳光照耀着繁忙的骑射演兵场巍巍丛台(今邯郸市丛台公园内)下战马嘶鸣,弓弦声声、刀戈林立、旌旗蔽日,赵国一支支威武雄壮的新型军队,在赵武灵王的检阅下,纵马挽弓,整装待发,只等一声令下,随时打马奔赴疆场。
一年后的公元前306年(武灵王二十年),赵国经过武灵王一系列改革措施洗礼后,政通人和,国力日益彰显,军事上积累了一定的实力,有了一支足以向山地和草原大规模进军的骑兵,完成了他韬光养晦战略的厉兵秣马、积蓄实力的第一步棋,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一飞冲天”的战略进攻阶段,并开始实施他使赵国崛起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击三胡,灭中山,巩固边防,统一疆土,雄踞关东,笑傲中原。
从与三胡的长期斗争中得到灵感和启发的武灵王,这一年开始以胡人之道还治胡人之身了!
北略胡地辟地千里
打击三胡,战争远离中原各诸侯国,外交和政治斗争单一,不会引起太大的利益冲突。而且武灵王对三胡的军事斗争,采取的是军事高压下的怀柔安抚政策,目的是稳定北部边陲局势,解除赵国的后顾之忧,所以打击三胡的反侵略战争,进行得比较顺利。
武灵王率领着这支新型军队,从代郡出发,一路沿阴山南麓向西挺进,一鼓作气攻下林胡的原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后,乘胜西进,又占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以西)。大军在九原略作休整,继而南渡黄河,在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与林胡王主力相遇,一举大败林胡军,迫使“林胡王献马”。
这是武灵王即位以来,首次“西略胡地,至榆中”就旗开得胜,赵国上下一时人心大振,欢呼雀跃。这一胜利,结束了赵国二十多年来一蹶不振的长期颓势,初步显示了“胡服骑射”国策的强大生命力,证明了武灵王当初改革方略的远大目光,让那些对改革持观望态度的中间派势力坚定了信心,更让极力抵制这场军事变革的顽固派分子们,永远闭上了他们嘟嘟囔囔的嘴!
公元前300年(武灵王二十六年)和公元前297年(惠文王二年),对外战争取得一系列辉煌战果的武灵王,又“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先后两次挥师“西至云中(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以南,长城以北之间)、九原”。《赵策二》记载,将军牛赞“率骑入胡,出于遗遗之门(又叫挺关,在今内蒙古毛乌素沙漠东南),逾九限之固,绝五径之险,至榆中,辟地千里”。
武灵王大军兵锋所至,“林胡王献马”,楼烦王一部骑兵被收编,东胡不敢再入“无穷之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北)。从张北县南,向西沿大青山、乌拉山以西的高阙塞,黄河以南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的广大地区,均被赵武灵王统率的铁骑征服。
从此,困扰赵国几代国王、一直悬而未决的三胡问题,在武灵王的手中彻底解决了,圆满完成了先王开拓胡地的未竟事业。
更重要的是,武灵王在消除三胡骚扰的同时,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胡服骑射”大规模推广的两大资源性难题——中原地区骑兵兵源与战马的短缺。
在千里胡地中,武灵王一眼就瞅准了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的原阳地区。原阳自然条件优越,戎狄文化发达,民风剽悍尚武,无论是人文资源,还是地理环境,都与“胡服骑射”的战略需求相得益彰。其北部是群峰连绵起伏的大阴山,特别适合骑兵长途奔袭与跨越障碍的山地实战训练,南部是水草丰茂的辽阔草原,是良种战马的天然繁育基地和牧场。东面的大黑河河谷,是胡人长期出没骚扰赵国的不二通道,赵国骑兵屯扎于此,能极大地震慑三胡的骚扰活动,确保赵国西北部边地的和平安定。
武灵王慧眼独具,不失时机地在原阳建成了赵国第一个“骑邑”,即骑兵训练基地,并委派代相赵固专门在此驻扎管理。同时,“破卒散兵,以奉骑射”,彻底打破赵军传统的步兵编制模式,完全依据新式骑兵的作战特点,建立了一套全新的军队管理体制,在原阳基地进行集中训练。
除此之外,武灵王还直接在原阳附近大量招募善于骑射的胡人入伍,直接补充到各骑兵部队,极大地缓解了中原地区骑兵兵源的短缺难题,大大缩短了赵军的骑兵化进程。
在“林胡王献马”的同时,武灵王出台政策,鼓励原阳军民大量繁殖良种战马,解决了中原地区缺少剽悍战马的困扰,从此,赵国便拥有了一个源源不断的良种军马供应基地——林胡。
至此,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战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赵国军队如虎添翼,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与日俱增。
《战国策》注曰:“武灵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者,盖始教一邑,然后行于境内。”武灵王先在原阳骑兵基地进行训练试点,积累经验,然后再在全国稳步推进。他谨慎科学的治国方式,确保了这场前无古人的改革大业在全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诸侯国王,竟有如此严谨科学的治国方略,即使今天的我们也当自愧不如,刮目相看!
武功文治文化新生
武功尚需文治,仅有“只识弯弓射大雕”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军事蛮力,对于一个胸怀大志的政治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有勇还需有谋。文治和武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文武兼备,才是赵国崛起的硬道理!在开疆拓边的同时。武灵王对三胡地区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安抚治理工作。
三胡边防需要巩固,赵武灵王“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在新开辟的千里疆土上,修筑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防御工程——赵长城。赵长城共有两道,第一道在今内蒙古乌加河、狼山一带,第二道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包头、呼和浩特至河北张北一线。长城的修建,把楼烦、林胡,东胡等游牧部族的骚扰掳掠,死死地挡在了巍巍长城之外。
边疆的政权需要巩固,赵武灵王在这些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九原三郡,并在郡下划分设置了许多县级政权,单一个代郡就有36县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