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6期
疯狂的假面舞会
作者:谌旭彬
确实,慈禧太后在光绪召见康有为前夕收回了二品以上大员的任免权,目的就是防止光绪重用康有为,一如黄彰健先生所说:“现在看来,四月二十五日徐致靖上折保荐康为光绪顾问,光绪极可能采纳徐折,欲重用康有为,但因四月二十七日慈禧有命在先:所补授重要官职须征得太后同意,于是光绪在二十八日也只好于征询军机大臣的意见之后权且派康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后世的许多戊戌史著作(包括康有为的著述在内)遂将此事当作慈禧太后顽固守旧,扼杀新政的罪证之一。
问题是:反对康有为必然等同于反对维新,反对戊戌变法吗?
不要忘了,变法正式开始前那段时间,光绪皇帝几乎天天来回奔走于皇宫和颐和园之间。正是因为取得了慈禧太后的支持,变法才能正式启动。
不要忘了,当因为废除科举制的问题,满朝大臣争论不休、僵持不下的时候,是慈禧太后最终拍板,做出了废除科举的最终决定。
不要忘了,当时的政治环境是:甲午战败,瓜分狂潮已经将清王朝逼到了悬崖边上,维新已经成为整个朝廷的意志,连徐桐这样之前“门人有讲西学者,即不许入见”的铁杆守旧派也开始上折子请求变法了。考察史料,戊戌年上半年,朝廷内外根本找不到几个明目张胆的反对维新之人。
然而,在康有为呈递给光绪皇帝的奏折,包括他代人起草的折子里,却一直都在声嘶力竭地警告皇帝:朝廷内外存在着一个规模极其庞大的反对维新的“顽固派”。
1895年,也就是历史教科书上记录“公车上书”的那一年,康有为没有去上书,但却将他的的上书草稿删删改改,改头换面变成了《上清帝第三书》。据康有为自述,他这篇文章得到了光绪皇帝的激赏,事实也确实如此,戊戌年皇帝还让人把这份压在箱底的折子找出来,看了一回,又叹息了一回。
康有为在折子里说:“下层小官僚、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中,有才能而且忠于陛下的人是相当多的,但陛下所了解而又能够有所任命的有几人?破格提拔的又有几人?能供陛下随侍与之讨论商量的人又有几人?不分昼夜陛下能够随叫随到的又有几人……”
这些话可真是说到光绪皇帝的心坎里去了。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想摆脱太后的控制,组建一支完全属于自己的班子,只可惜,这样的梦想眼下看来还只是一种奢望。恐怕这也正是皇帝激赏康有为这份折子,对之念念不忘的最根本原因。
显然,康有为这份折子很有挑拨光绪和慈禧、挑拨光绪和现任朝廷大员们关系的嫌疑,在康有为的语境里,慈禧和那些朝廷大员都站在了光绪皇帝的对立面。
一个多月之后,皇帝将康有为的这篇上书和其他几件要求变革的折子下发给各地督抚将军们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地方大员们一致同意改革,不过他们建议皇帝不可急于求成,也不能搞全盘西化,而要兼顾中国国情。
最值得注意的是:同意改革的地方大员们几乎没有一个人同意康有为的改革思路。康有为主张速成改革和全盘改革,而地方大员们却主张循序渐进的稳健策略。
看起来,康有为和现任的地方大员们在要不要改革这一根本性问题上并没有什么分歧。但在康有为的眼里,不同意自己的改革速成论者,就是改革的敌人,就是顽固派、守旧派。
戊戌年6月1日,御史杨深秀上了一道由康有为起草的《请定国是折》。康有为在折子里说:“守旧之人,并非不知道眼下应该变法,但这些人或者年老不能读书,或者气衰不能做事。不能读书,就不能了解新政;不能做事,就畏惧改革。担心新政推行,肯定要淘汰、排斥许多旧官,对他们的荣华富贵大有不便,所以唯有全力加以阻挠……皇上每天推行行政于上,守旧者却每天在下面进行抵制,虽有诏书,但新政却不能推行……推广新政,对皇上来说是大利,但对守旧派来说却是大害;顽固守旧,对皇上来说有大害,但对守旧者来说却有大利……”
在那次长达十刻钟的面圣中,康有为对皇帝说:“凭皇上手上现有的权利,虽不能做到全变,但若重点改革一些重要的事情,也足以拯救国家。只是现任的这些大臣,都是些老朽的守旧之人,对外国的事情一窍不通,皇上想依靠他们变法,犹如缘木求鱼!”
总之,戊戌年的前前后后,康有为一直在向光绪皇帝灌输这样一种观念:朝廷内外,存在着一个势力极其庞大的守旧派。
现任中央和地方大员多是慈禧的班子,基于对这些人的反感和不信任,光绪皇帝也对康有为的说法深信不疑,所有主张“改革稳健论”、“循序渐进论”,而反对康有为的“改革全变论”、“改革速成论”的官员,无一不被扣上了一顶阻挠新政的守旧派的大帽子。
可是,慈禧太后支持“改革稳健论”。
根据《戊戌变法史事考》的研究结论,慈禧太后归政之后,她与光绪皇帝之间的权力关系还存在着一种事后报告制度,即官员们递呈的重要奏折,须在事后送给慈禧御览。考之史料,戊戌百日间,光绪帝共向慈禧太后送呈重要奏折462件,最多的一天送呈了29件。可见,虽然已经宣布退休,但对朝局变化的总体趋势,慈禧却还能够清晰地把握。
自然,康有为在正月份所上的那道请开制度局的折子,慈禧也是知道的。对靠替咸丰皇帝批阅奏章一步步爬上权力顶峰的慈禧太后来说,折子里那些皮里阳秋的鬼蜮伎俩,她洞若观火。皇帝没有经验,也许看不透康有为折子里企图借制度局和十二分局架空现有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的企图(也许光绪看透了,但却很乐意这样去做,因为这样就可以将太后的班子完全换成自己的),但慈禧岂会看不出来。此前之所以一直没有就此事作出反应,是因为她相信,军机大臣们决不会让这样的折子获得通过。但时局变化太快,主张稳健维新的恭亲王突然去世,对康有为的用心产生警觉的翁同龢也被皇帝悍然罢免,皇帝居然当天就批复推荐康有为的折子,做出了三天后召见康有为的决定。
形势已经容不得慈禧不出面干预。虽说阻止康有为当政慈禧存有私心不可否认,但更不可否认的是:康有为当政之后,必然着手设立制度局和十二分局,而如此缺乏深思熟虑,冒冒失失地试图架空现行的政府机构,绝非国家之福,也绝非改革之福。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下期精彩内容。
编辑/蔡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