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江城日记

作者:吴志昆





  昨晚,几成“国赛”的第13届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资深余评委对来自彩云之南三位一身缟素又每人顶插一翅翎,俨然三只白孔雀的“一窝雀”组,似要用话语的美妙编织出雄性的眩目彩屏,对答题进行了全方位、较长时的评点。答题语涉《桃花扇》,恰是先生《中国戏剧史》的学术兴奋点,明清易主,侯李爱恋,血溅桃花,孔圣人裔孙,知识分子人格……本应即时简约的点评几成电视讲堂,是过了一点。
  余是我敬重的文化人,其学养,其识见,其言语的修辞表达。但似这样,打开了水龙头忘记关上,使我想起古巴的劳尔•卡斯特罗对发达国家花一亿多美元宣传某个产品的批评:剥夺了穷人的思考权,选择权;还使我想起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孙子,据说他没有军队可指挥时,到沙滩上去垒石排演他的军阵。
  智者呀,其才能欲的表达,亦算是人性一种弱点否?
  3月25日 晴
  闲来静心重读一些古典,常有莞尔解颐时。《诗经•小雅•北山》分明是位下层官员的咏叹调:“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苦乐、劳逸、宠罚不公、不均,有人忙死,累死,还动辄得咎;有人闲死,乐死,还总吹哨子,掌握臧否裁判别人的话语权。
  别以为已是3000多年前遥远的绝响,且听坊间流传世态今相的一些讽喻:表扬了指鹿为马的,提拔了吹牛拍马的,累死了当牛做马的。苦干实干,做给天看;东混西混,一帆风顺;任劳任怨,永难如愿;会捧会献,杰出贡献……
  欣闻,不让老实人吃亏,或成吏治主调,幸甚!
  3月29日 雨
  除了社会发展需要的指令迁徙,现在农村大概不会有新建村落了。乡邑故园多建于唐、宋、明、清的村庄,哪个村史都比当今之世那个超强大国的国史要长得多。村名多见于人居与山、水、树、草的自然生态关系:枫树坪、垇背、江畔、茅洲、塘边、南溪……哪位祖宗即景、率性的一声称呼,就一言九鼎地流传至今;如若把这些村名随意排列,或是农业文明的诗篇,比今日诗坛流行的“梨花体”要美一些。
  也有例外。
  我父族徙居前的祖村与吾村毗邻,建于明中叶,有一个难解的村名“西听”。儿时常在那绕村西流的山溪里捉鱼捕虾、嬉戏童年。现在想来,那位老祖宗认得几个字,非常风雅地“西听溪声”吧?
  我母族在吾县的发祥村,原是唐末河南开封籍、官至平南大将军的那位祖先避乱徙居于此。子孙为纪念这位开基祖,以其官爵加上原籍地名特征而命之曰:“平南坊”,是我家到县城的必经村落。
  如今集体移民的新建村落在城里,一个个楼盘、花园、小区就是移民新村。我寓居的附近曾是大黄村、叶麻店、葛店等,在此新建的纵横数里、高矗干云的一个个小区楼市,不是“巴黎豪庭”就是“剑桥春天”,还如一些小城里,一条小溪或臭水沟边的楼盘也“塞纳河畔”或“莱茵河人家”什么的。
  有学者危言耸听吧,所有城市都将失去个性,所有文化都会失去记忆!而我只是担心,我们的祖宗如果阴魂不散而且地下有灵,怕是找不到回家的门。
  4月4日 晴
  清明,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它又是这二十四节气中唯一被“加冕”为节日的,今年是新中国政府确定其为公休日的第一年。愚以为,除了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接轨,还是对自然生态亲昵的国家意志。
  中国农耕文化中许多“天人合一”的科学与和谐,真叫人越琢磨越迷惑,越迷惑越有意味,越有意味越感亲切。就比如说这二十四节气吧,对天时气象、物候农事的恰或洽,几千年了还是天不变道也不变。我曾在赣中小城的郊野度过了十多年的无数个春夜,发现每年总是“惊蛰”一过,那些蛙们、虫们才如约奏鸣。又比如说,几个传统节日都是农历的单月单号:一月一日的春节,三月三日的上巳、清明,五月五日的端阳,七月七日的乞巧示爱,九月九日的登高思亲庆寿,十一月十一日的冬月节。涵盖笼括了一年四季的春种、秋收、冬藏,也周而复始地搬演人生每个阶段的生命欢乐。
  清明,气温变暖,雨水沛至,春光泄泄,万物欣欣。清明节,融合了华夏上古形成的禁火、扫墓、郊游、招魂的“寒食”和祓禊、沐浴、踏青、野恋的“上巳”这几个时令相近的时节特点,因成了真正的春天的节日。
  春秋的孔子:“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李唐的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不知从何时始,我们的祖宗萎顿了对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春天拥抱的激情与浪漫,清明,简化成只祭扫祖先的日子———
  南山北山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滴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依稀记得是宋朝一位不太知名的诗人写的这首诗,浅白,诗是不怎么的,但让我过目成诵,且数十年不忘,是它的有些韵味语言,参证了“祭之丰不如养之薄”的做人道理。
  4月6日 晴
  京、沪、台、港,两岸三地,甚至在美洲华府、东瀛扶桑都盛演不衰的由白先勇主导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经几位“九头鸟”在校大学生依据任何陌生人,经过不到6个中介关系都可以成为朋友的社会学公理,辗转电话越洋抵达隐居阳光加州的白氏,促成此剧来汉演出三天,醉倒了《珞珈之春》。
  正是春光如许清明时,“游园惊梦”更惊艳!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而《牡丹亭》点燃此情的触媒是什么?是大自然的春光春色:“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姹紫嫣红开遍”、“良辰美景奈何天”、“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杜丽娘因春感怀,触景萌情,由此演绎了一段旷古奇恋,是赣地临川才子汤显祖,将人化的自然、自然的人化这一审美命题做到了极致。
  在视听等感官享受无比繁富的今天,我们丢失了、麻木了、屏蔽了心灵的许许多多,比如,对大自然细腻的敏感,虔诚的谛听,感恩的分享。
  某月夜,偷儿光顾良宽禅师住所,仅窃得一件禅衣而去。在院里独赏空明清辉的主人知道后,只是惋惜,未能将如许美好月色送给偷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