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

作者:赵建永




  他梳理道教变迁之迹的思路是:从纵的方面对道教自身起源、演变中的关键问题作具体探讨;同时从横的角度梳理道教代表的本土文化与佛教外来文化的关系。他通过考证和比较发掘出不同宗教文化交互作用的规律:汉魏时,初来佛教因见表面相合而与道教调和,附属道术为“佛道”;两晋南北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家因见不同而冲突,由此催生了“本末(体用)”之论以解决三教矛盾;此后三教会通理论渐趋成熟,佛教与中国文化因见真实相合而调和。综观全文之探讨,汤先生实以道教与佛、儒二教之会通为着眼点,并且从多个方面提出例证。他所关注的方向,虽已有研究成果出来,但至今仍未获得全面且充分的研究,像“返本”说与儒道释三教关系这类问题,依然可以为现代学界提供某种启发。由此,他总结出了文化冲突与调和必经的三阶段理论(30),高度提炼了上述历史考察,是其学术精魂所在。按照这一视角他发现了外来佛教与道教等本位文化的融合对于催产宋明理学的作用。在对“本末”观念不断翻新的诠释中,可以看到儒道释三教由差异到会通的过程。以此观之,汤先生以上研究的价值就不仅仅局限于道教史领域,而且对于中国哲学、宗教及东西文化研究都具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他通过对最具民族特色的道教文化发展、演变的客观研究,总结规律以解决中国文化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不难看出汤先生总是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不仅仅是为考证而考证。他所作出的结论,不仅经得起时间考验,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其意义更加突显出来。
  汤用彤先生积极倡导道教史的学科建设。陈国符1942年在汤先生主持的北大文科研究所始得读《道藏》,其传世名著《道藏源流考》酝酿于斯。此书“历代道书目及道藏之纂修与镂板”一章中说,承汤用彤先生告知他道宣《续高僧传》载佛寺亦藏道书,谨录于此(31)。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会议上,汤先生作长篇书面发言从学科建设出发,倡导整理和出版《道藏》、《太平御览》等重要文化典籍,强烈呼吁:“道教史的研究是迫切需要的,因为它的研究将对研究我国农民革命、自然科学史、哲学史等等方面都能起推动作用。……应尽快地去发掘这方面的人才。”还批评社会科学界领域对蒙文通等老专家不了解、不重用的官僚主义现象(32)。在研究中他注重历史学和文献学的方法,善于从传统的目录学入手,对一些道经进行考证分析,确定了时代,并作有校勘。他不仅注意道教的经典、科仪制度方面,而且更注重思想史的研究,并有意识的运用历史比较方法,注重双向交流造成的文化发展。他重视道教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善于透过历史表象发现问题,像“佛道”现象、重玄为宗、三教本末之辩等,引起了学界重视和持续研讨,也有力地回应了世界各国的道教研究(李约瑟等汉学家也常称引汤先生的著述)。汤一介先生所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全面继承发展了汤用彤先生道教研究方法和思路,更提出独到见解,揭示了早期道教的发展历程。在汤一介先生的倡导下,他培养的研究生于梳理《道藏》及道教研究大体上形成了一个系列(33)。汤用彤先生的助手任继愈先生后来主编《中国道教史》、《道藏提要》也吸收了汤先生道教研究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汤老未竟之志的继续。
  综上可见,他对道藏的奠基性梳理,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不仅对于研究道藏,而且对佛藏和儒藏的整理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注:
  ①如:胡孚琛教授主编《中华道藏大辞典》中有林乐昌先生所写“汤用彤”的词条,见《中华道藏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695页;朱越利、陈敏著《道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1、317、318、319、333页,等等。
  ②《汤用彤全集》第5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版本下同,简称全集),第243页。
  ③饶宗颐:《中国宗教思想史新页——首届“汤用彤学术讲座”演讲辞及其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④任继愈:《汤用彤全集》序二。
  ⑤牟钟鉴:《研究宗教应持何等态度——重新认识汤用彤先生的一篇书跋》,载汤一介编《国故新知:中国文化的再诠释——汤用彤先生诞辰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6-72页。
  ⑥牟钟鉴:《北大杂忆》,《苦乐年华——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友回忆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8页。
  ⑦《全集》第1卷,第349页。他在美国加州大学还简明地宣讲出了早期道教的发展轮廓。(《全集》第4卷,第221-225页)
  ⑧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0页。
  ⑨《全集》第1卷,第372-373页。
  ⑩汤用彤、汤一介:《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
  (1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101页。
  (12)《全集》第7卷,第3-6页。
  (13)如: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一卷,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243页;葛兆光著《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页;卢国龙著《道教哲学》,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第91页;任继愈主编《道藏提要》中《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女青鬼律》等条目下,亦引汤用彤论断为证。参见《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68-569页。
  (14)他的《道藏古经古事杂抄》、《道藏资料杂抄》中有关陆修静的笔记,详见《全集》第7卷,第594、632、634、636页。
  (15)详见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全集》第4卷。
  (16)《全集》第4卷,第345-354页。
  (17)《全集》第7卷,第49页。
  (18)《全集》第1卷,第93页。他的读《道藏》札记也注意记录“嵇康与伏鬼神”之事。《全集》第7卷,第637页。
  (19)孙明君:《嵇康与文士道教》,《哲学研究》1996年第6期。
  (20)《全集》第4卷,第280页。
  (21)《全集》第7卷,第625页。
  (22)汤一介:“论魏晋玄学到唐初重玄学”,载《郭象与魏晋玄学》(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3)《全集》第7卷,第48页。汤先生的高足王明教授也说:“汤先生在一九五四年大病以前,似乎酝酿着一个研究佛教和道教的宏伟计划,兴致勃勃。”(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76页)
  (24)陈鼓应主编《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三辑,三联书店1998年版。
  (25)《全集》第7卷,第42页。
  (26)同上,第588-589页。
  (27)汤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8页。
  (28)参见王宗昱:《〈道藏义枢〉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版。
  (29)汤一介:“编者后记”,《全集》第7卷,第684-685页。
  (30)他认为外来思想之输入常经过三个阶段:“(一)因为看见表面的相同而调和。(二)因为看见不同而冲突。(三)因再发见真实的相合而调和。”《全集》第5卷,第277-281页。
  (31)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63年版,序言、第113、114页。
  (32)汤用彤:《改善科学院和高等学校的关系——在科学院学部会议上的发言》,《光明日报》1957年5月28日。
  (33)汤一介:《我与北大》,《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本文由笔者学位论文部分章节增订而成,写作中深蒙业师汤一介先生和李中华、王守常教授悉心指导,特此致谢!)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