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2期



汤用彤对《道藏》的整理与研究

作者:赵建永




  汤用彤(1893~1964),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留校任教。1918年赴美留学,1922年于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后历任东南大学、南开大学、中央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等。1949年1月被推选为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行校长之职。1951年10月至病逝任副校长,兼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全国政协一届委员、三届常委、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汤先生望重学林,被誉为“学界鼎杰”。他是当时最博学的学者之一,淹通经史子集,成为一代文化研究的宗师,在世界学术界享有崇高威望。其道教研究成果,亦常有论著称引,只是尚无专文研讨。笔者协助汤一介先生整理校订《汤用彤全集》有年,深感汤用彤先生于道藏整理功不可没,故留意搜集相关材料,遂成此文。
  由于佛、道二教的密切关系,汤用彤先生在研究佛教史的同时,也关注道教史的有关问题。他在《王维诚〈老子化胡说考证〉审查书》中说:“今日吾人对于道教历史知识甚为幼稚。” 此语如实反映了当时道教研究草创期的艰难状况。汤先生正是道教史学科创立的主要拓荒者之一。饶宗颐先生说:“汤用彤先生对于道释宗教史之开拓,懋著功绩,沾被来学多矣。” 任继愈先生说:“他对道教的关心不下于佛教,只是没有写成著作,他的功力鲜为人知。他写的《读太平经书所见》已透露了坚实的功力。” 汤先生留学哈佛时,系统学习了宗教学理论,后皆体现在他对佛教、道教的具体研究中。基于上述方法,他“开创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宗教史研究的新局面。” 他对《道藏》的整理,为后来学者的道教研究起了积极的示范作用。其贡献不仅表现在具体结论上,而且体现在他对道教研究人才的培养上,如王明、任继愈、王维诚、王利器、汤一介、萧萐父、许抗生诸先生,牟钟鉴教授也亲承教诲,认为汤用彤先生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影响是很大的,可以说是终身的。” 他们后来皆成为道教史学科建设的主力军。正是汤用彤先生等前辈筚路蓝缕之功,奠定了中国学者道教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特色。
  汤用彤先生的道教研究成就主要集中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他对《道藏》就三部分作了重点探讨:一,确考道教最早经典《太平经》,理清了此经与早期佛、道教的关系,从而奠定了道教研究的基石。(于兹不赘)二,对寇谦之改革原始道教的研究。三,梳理了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玄学、佛教之间的关系,并从“本末”之辩的角度对当时三教关系进行鞭辟入里的解析。
  
  一、对寇谦之改革北天师道的研究
  
  汤用彤先生对《太平经》的研究较为偏重于道教形成时的思想渊源,而他对寇谦之改革所作的研究,则更为重视道教在发展中社会因素和制度仪式方面的内容。这是民间原始道教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因而他的此项研究具有极可重视的学术史价值。他指出:“晋宋之际,道教之势力,逐渐确立。教会之组织,经典之造作整理,均已具有规模。北朝道教势力,由寇天师而光大。” 北朝托名李弘的叛乱,由于事关寇谦之对旧天师道的改革,所以汤先生先考察了史料中的“李弘”现象。他首次提出了李弘和农民起义的关系问题,认为“李弘”一名是晋时领导农民起义的道教领袖代名词。唐长孺继承汤先生的研究成果,进而指出李弘姓名在广泛地区长期作为起义领袖出现,是因道书中说李弘是“老君”众多化名之一,或其转世,下为人主
  汤先生研究认为,北魏国师寇谦之集道教方术之大成,对道教徒加以整齐严肃之戒规与组织,实为道教复兴之功臣。而汉代以来,图谶历数之学,颇流行于北方。谦之备悉其术,称新经应运出世,神人作诰,付之以经,转佐北方太平真君(太武帝)。其所言与于吉所谓太平气至,德君将出之说相似。经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不同于以往的天师道,后人称新天师道或北天师道。汤先生指出,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总原则是“以礼度为首”,即保留和增加适合儒家礼教的内容,革除和废弃违背儒家礼教的制度。寇谦之所言之“礼度”,内容虽不详于《释老志》中,但颇详于《老君音诵诫经》之中⑩。而《老君音诵诫经》就是《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之一部。寇谦之改革天师道的具体内容都包含在《云中音诵新科之诫》中。因此,考证《道藏》中《云中音诵新科之诫》的作者与思想,即可了解寇谦之改革的情况。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曾简单提到《老君音诵诫经》“盖即《云中音诵新科之诫》”(11)。汤用彤先生则提出,今《道藏》力帙诸诫律《老君音诵诫经》、《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女青鬼律》等七种均系寇谦之的著作,而《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当原为这些诫律之总名。从现存《道藏》力帙各卷中之戒经残缺不全的情况看,当为寇谦之原书的一部分,有的仅存篇目,但大概保存了原书的骨架(12)。其中文句虽在辗转抄录中或有错落、后人增改者,然各戒经内容与《释老志》所载寇谦之思想基本相同。经以上考证,汤先生判定《道藏》力帙所收诸戒经是寇谦之的著作,因此可以根据它来研究南北朝道教史中的一些问题。他的这些研究成果,至今常为道教史学界所称引(13)
  汤先生在研究寇谦之的北天师道改革时,也在为梳理陆修静等对南天师道的改革而搜集材料(14)。他1961年与汤一介先生合写《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一文的副标题是“道教史杂论之一”,又据其名为《有关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的资料》的未刊稿,说明他研究了寇谦之在北方的改革后,想接着对陆修静、陶弘景改造南天师道进行研究。只可惜他还没来得及对这方面的史料进行广泛系统的梳理就病逝了。通过以上研究,他认为道教经过寇谦之等人的改革,与原始道教比起来已是内容大异。此后虽然尚有农民起义利用道教,但已非道教的主要作用了。
  向来治史者因太武帝毁法的缘故而多注意寇谦之与当时佛教的斗争,汤用彤先生在对史料的全面掌握和分析后指出,寇谦之并不反对佛教,反而颇欲借助佛教。寇谦之的新道教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产物,其虽为道教的形式,但内容多为儒家的礼、佛教的戒律和轮回说以及当时流行的玄学理论。
  
  二、对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玄学、佛教关系的梳理
  
  道教与玄学的关联汤用彤先生认为魏晋玄学主要表现为:援道入儒,阳儒阴道,用道家的贵无理论来重释儒家经典;又注老解庄并形成新庄学,祖述老庄以成玄学形上学(15)。通过他对玄学中道家成分的界定,从中可见玄学之为新道家。他从以下两方面探讨了道教与玄学的关联。
  (一)《道藏》保藏的玄学材料魏晋玄学家之著述,历经千余年沧桑,少有全者。汤先生通过梳理《道藏》发掘出不少原以为佚失的玄学材料。《道藏》临帙有《养性延命录》二卷,题陶隐居集,序后又云“此书或孙思邈所集”。他据其内容及文体,断定应以前说为是。此书保存了两晋时期不少重要思想资料,他提出的以下数条甚可注意:
  张湛纂有《养生要集》十卷(《隋书·经籍志》),但早已散失。杨伯峻《列子集释》附录《张湛事迹辑略》收集有关张湛资料颇全,但据《养性延命录》尚可补遗:《养性延命录》引张湛《养生集》叙曰:“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已往,义可略焉。”汤先生认为以上十项,当即已佚的张湛《养生要集》内容之大要,并由此可窥得当时道教养生学说的梗概。他认为《列子》一书在魏晋时期形成。张湛作《列子注》,注重以反本来解脱(16)。这是由玄学转向道教的重要契机,故《道藏》中颇收其书。如他发现《养性延命录》多处引有《列子》及张湛注,以及张湛其它佚文,可作研究张湛的参考(17)。其研究说明:《道藏》中确实保存了魏晋玄学的重要史料,它的挖掘整理,对于深化研究这一时期的哲学思想极有价值。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