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论道教传记的史学价值

作者:刘永海




  包括道教传记在内的诸多道经,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鉴于学人对此问题鲜有探究,笔者拟以元代道士赵道一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为例,作一粗浅探讨。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以下简称《仙鉴》),载《正统道藏》洞真部记传类,收入上海涵芬楼影印本《道藏》第139-150册,三家本《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本)第5册。撰者赵道一事迹失考,只知其为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据书序分析,该书大约成于元世祖至元甲午(1294)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53卷,记轩辕黄帝至宋末诸仙真;尚有《续集》5卷,收录宋末元初诸道士传记;《后集》6卷,专收历代女仙、女道士。《仙鉴》卷帙繁复,内容丰富,在道教传记中地位突出,在学术上,其价值远未得到发掘。本文仅对其史学价值进行简略梳理。
  
  一、对道教人物的详备记述
  
  道教中人是道教历史上最为活跃的因素,没有历代仙真的记录,道教发展自然失去动力和目标。欲了解道教发展大势,道教传记自然为首选史料。道教史上的神仙众多,既有出现于天地未判前的先天真圣,又有在人间得道的后天仙真。《仙鉴》所记以后天仙真为主,全书共收录神仙、道士899人。
  
  (一)对历世仙真总貌的记述
  《仙鉴》所录仙真,整体上以时间顺序,向人们展示了由远古而秦汉,再至魏晋六朝,以及唐宋以来历世真仙学道、体道、得道的足迹,其中有道派创立者,如卷十八张天师(道陵)、卷二十干(于)吉、卷二十六许太史(逊)、卷二十九寇谦之、《续集》卷一王硏等;有长于道教理论阐述之学者,如卷十三魏伯阳、卷二十四葛洪、陆修静、陶弘景、卷二十五潘师正、司马承祯等,皆道史上著名人物。
  《仙鉴》所录众仙真,不论文字长短,绝大多数都有“履历表”,举凡历代仙真所处时代、里籍、出身、职业、修仙历程及归宿等很多宝贵信息都有清晰完整的记述,这些内容应该是道史上的基本材料。道教传记也象世俗人物传记一样,开篇的表述方式大致相同。如卷三“宁封子”条云:“宁封子者,黄帝时人也,世传为黄帝陶正。”卷十三“安期生”条云:“安期生,琅琊阜乡人,卖药于东海边。”其结尾也有共同的处理方式,如卷二十四“孙游岳”条云:“以(齐武帝)永明七年五月中,忽沐浴安坐而终,门弟子数百人,唯陶弘景为入室,以《三洞经》及杨许墨迹竭箧相付,后弘景因撰《真诰》行于世”。寥寥数语,传主的基本信息和盘托出。只有将大量的此等信息汇集归纳,道教史上众多修道者的基本问题才会渐次明晰,如“哪些时期求道者为多?”、“修道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分布有何特点?”、“修道者出身、职业如何?他们一般用什么方式求道?其归宿是怎样的?”诸如此类。
  
  (二)对某一道派或某一区域仙真的集中记述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分立派别十分普遍,在空间上也体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仙鉴》整体上以时间为序纵向组织材料,但也充分注意到这一横向特征。
  对楼观派高道的集中记述。楼观道形成于北魏,隋唐之际常以谶纬等形式直接为帝室鸣锣开道,遂至鼎盛。《仙鉴》卷八所记为尹喜、尹轨,卷九为杜冲、彭宗、宋伦等人,皆楼观派追溯的“周秦祖师”;卷二十九所录韦节、田仕文、许则、歧晖等人,卷三十所录梁谌、马俭、尹通等14人,均系楼观派重要人物,对研究楼观派的师承系统来说尤为可贵。
  对正一教张天师世系的整理。正一教在道教诸派中历史最久,张天师于道教仙真中地位突出,对张天师世系的整理甚为必要。南宋白玉蟾《武夷集》对此已有所注意,其卷四十六之“赞历代天师”罗列由第一代张道陵至第三十二代张守真姓名,且于每位天师后皆附七言绝句一首,但对诸天师之具体情况尚无涉猎。《仙鉴》卷十八“张天师”为张陵传记,达万余言;卷十九共35人,除“王长”、“赵升”为张天师弟子外,其余均张氏传人,直至元代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皆有里籍、行迹,一脉相承,条例清楚,实为明代《汉天师世家》之雏形。
  对净明高道的集中整理。净明道源于晋代许逊的孝道崇拜,经隋唐不断演化,至宋代成为一种融合儒家忠孝思想、佛教心性理论的独特道派。在宋元时期,净明道典籍造作较为迅速,《仙鉴》在吸收诸多净明道传记史料的基础上,对包括“十二真君”在内的净明道传人作了认真记述,卷二十六“许太史”专记许逊,洋洋洒洒近万言;卷二十七由“吴猛”到“胡惠超”,均是教内中人认定的净明高道,净明教派重要人物悉数涵纳其中。
  对全真教高道的集中记述。金元道教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全真教的兴起并迅速发展,《仙鉴》抓住了这一特点。《仙鉴续编》共五卷,其中卷一“王硏”、“马钰”,卷二“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卷三“王处一”、“郝大通”、“和德谨”、“李灵阳”,都是全真教重要人物。毫无疑问,《仙鉴续编》和《甘水仙源录》、《金莲正宗记》、《七真年谱》等著作一样,同为全真教史上的重要资料。
  《仙鉴》对高道行迹的区域性分布也较为注意。比如,茅山从西晋起就成为江东道教圣地,此后,高道辈出,香火隆盛。《仙鉴》用大量的篇幅对历代茅山高道进行记述,由卷二十三“葛仙公”起,中经卷二十四“葛洪”、“杨羲”、“陶弘景”等9人,到卷二十五“王远知”、“王轨”、“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5人,皆茅山高道,对茅山道教乃至整个道教的发展居功至伟。《仙鉴》对与茅山有关的女仙也作了集中整理,比如《仙鉴后集》卷四“赵素台”、“黄景华”、“周爰之”、“张微子”等,都是茅山道士中较为有名的女仙。
  再如,南岳衡山,系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三洞天,自晋时起,就有高道来此修行,至唐代鼎盛。唐末李冲昭有《南岳小录》一卷,北宋廖侁有《南岳九真人传》一卷,宋道士陈田夫有《南岳总胜集》一卷。《仙鉴》在借鉴这些资料基础上,对在南岳修道或对南岳有过大贡献的主要高道作了系统记述。如卷三十二“何尊师”等13人,卷三十三“陈兴明”等19人。
  
  二、在道教思想史方面的学术价值
  
  《仙鉴》所体现的思想十分丰富,道教提倡的平等、宽容精神,祈求太平、爱好和平的思想,周穷济急、救人救物的人道主义观念,天人合一、回归自然的生态智慧,尊重女性、慈善谦让的社会伦理等思想于书中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此处仅择其要者,略作陈述。
  
  (一)《仙鉴》所体现的平等思想
  道教是主张平等的,其渊源可上溯到道家那里。《庄子·秋水》云,“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亦即站在“道”的立场上,万事万物都是平等的,当然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仙鉴》反映的平等思想比比皆是。
  首先,“仙格”平等。《仙鉴》记述仙真近900人,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世俗所谓高贵者如王室贵族,卑微者如街头乞丐,在求仙证道的条件、历程上,皆一视同仁。即使贵为天子,倘道性不足,也未必修成正果。例如,秦始皇一生求“仙”若渴,耗尽心机,但穷兵黩武,滥杀无辜,终难列入仙班;相反,惨遭始皇毒害者,升为仙真的却不在少数。卷四“古丈夫”条云,古丈夫系秦之役夫,毛女系秦之宫人,二人同殉葬骊山,后得逃脱,于嵩华松下得道成仙。又如卷四“王次仲”条云,秦统一后,屡征王次仲入秦,不至。始皇复命使谓之曰:“‘吾削平六合,一统天下,孰敢不宾者?次仲一书生,而违天子之命,以车载之,不尔,当杀之,持其首当以正风俗,无肆其悖慢’。诏使至山致命,载车中,次仲忽化一大鸟,翻然出车,使者惊拜曰:‘无复命,必见诛,惟神人悯之’。鸟徘徊空中,拔坠三翮,使者得之以进。始皇素好神仙之道,闻其变化,亦甚悔恨”。此处,始皇虽久慕仙道,然体道不深,只有悔恨而已。王次仲所求并非事秦之荣耀,故对始皇之征召无积极反应,虽遭囚车之苦,终有成仙的归宿。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