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吕洞宾生平事迹考

作者:尹志华




  关于吕洞宾遇钟离权的地点,文献中也有不同记载。《三洞群仙录》卷五说“因游庐山,遇钟离先生,得其道”。《金莲正宗记》卷一也说遇钟离先生于庐山。《能改斋漫录》卷十八所引吕洞宾《自传》,则说“因游华山,遇钟离权,传授金丹大药之方”。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说“遇钟离翁于岳阳,授以仙诀”。《仙鉴》卷四十五谓拟游华山,遇钟离真人于长安道中。《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和《上阳子金丹大要列仙志》则均谓吕洞宾游沣(在今陕西西安地区)水之上,遇钟离权授神仙之道。
  关于吕洞宾师事苦竹真人,《能改斋漫录》卷十八引吕洞宾《自传》,说他“复遇苦竹真人,方能驱使鬼神”。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八所引《回仙自传》所载亦同。《仙鉴》亦引吕洞宾《自传》,则说他遇苦竹真人“传日月交并之法”。
  关于吕洞宾师事崔希范,南宋曾《道枢》载,吕洞宾从崔希范受《入药镜》,并进而由此参悟内丹要妙。[16]《纯阳真人浑成集》卷下载吕洞宾诗云:“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仙鉴》卷四十五“吕岩”条载其“复于僖宗广明元年(880年),遇崔公传《入药镜》,即知修行性命,不差毫发”。
  关于吕洞宾师事火龙真人,《仙鉴》卷三十一“钟离权”条载吕洞宾“首于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法,后于长安道中遇(钟离)真人题壁间”。约出于明代的《吕祖志》卷一《真人本传》前文与《仙鉴》的说法相同,后文又说“洞宾既得(钟离)云房之道,又得火龙真人传天遁剑法”。而《有唐纯阳吕真人祠堂记》和《金莲正宗记》则说天遁剑法也是钟离权传授的。
  
  七、传道度人事迹
  
  吕洞宾道成之后,发宏大誓愿,以度尽众生为己任。《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载:钟离权升天之日,嘱咐吕洞宾说:“吾去后,好住人间,功德圆时,亦当如吾升玉虚矣。”吕洞宾则回答说:“弟子之志,则异于先生。必须度尽天下众生,方上升未晚。”
  吕洞宾信仰之所以在宋以后盛行于世,正是由于其显迹世间,慈心接物、传道度人的活动所致。北宋初年张齐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卷三谓“时人皆知吕洞宾为神仙”,可知吕洞宾作为神仙的名声早在五代宋初就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关于吕洞宾在唐末五代至宋初的事迹,只有少量记载。北宋初陶谷《清异录》卷下载:“唐末冯翊城外酒家门额书云:‘飞空却回顾,谢此含春王。’于王字末大书‘酒也’。字体散逸,非世俗书,人谓是吕洞宾题。”北宋释文莹《玉壶野史》卷九《李先主传》载:南唐烈祖李升在位时,有一自号“回同客人”的渔者,好唱诗词,其中有“玉龙生甲归天去”一句,隐喻李先主寿终之日,时无识者。后来事情应验,人们猜测渔者就是吕洞宾。[17]北宋陈师道《后山集》卷二十《谈丛》载南唐李后主派画工访求吕洞宾像,久而不得。后来画工遇一异人,悟其为吕洞宾本人,遂图画而献之。《邵氏闻见后录》卷二十九载:宋太祖初受禅,吕洞宾自后苑中出,太祖“留语良久,解赭袍衣之,忽不见”。杨亿《谈苑》载吕洞宾曾谒见宋初大臣丁谓、张洎。[18]
  北宋时,流传最广的吕洞宾事迹,一为吕洞宾过岳阳楼,唯有城南老树精识其为神仙;二为吕洞宾过沈东老家,饮酒题诗。
  前者见载于北宋王巩《闻见近录》、范致明《岳阳风土记》、张舜民《画墁集》和叶梦得《岩下放言》等书。尤以《画墁集》所载为详。该书卷八《郴行录》记作者“辛卯登岳阳楼。楼有牌极大,乃前知州事李观所记吕洞宾事迹。李先知贺州,日有道士相访,自言遇吕先生诵过岳州诗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始亦不知其由。其后李为岳州,有白鹤寺僧见过,道吕先生题老松诗,与道士之言相符。吕憩于寺前松下,有老人自松梢冉冉而下,致恭于吕。吕问之为何,乃曰:‘某松之精也。今见先生过,礼当候见。’因书二绝句于寺前壁间:‘独自行兮独自坐,无限世人不识我。惟有城南老树精,分明知道神仙过。’又云:‘朝游百越暮三吴,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醉吟飞过洞庭湖。’郡人于松下构亭,名曰吕仙亭云。”吕洞宾所题二诗在后世广泛流传,影响甚大。第二首诗版本较多,“朝游”或作“朝辞”,“百越”或作“北越”、“北海”、“北粤”、“岳鄂”,“三吴”或作“苍梧”,“袖里”或作“袖有”,“三入”或作“三过”,“醉吟”或作“朗吟”、“高吟”。诗中所谓“青蛇”,据说为青蛇宝剑。
  后者见载于众书,尤以北宋陆元光《回仙录》所记为详。文曰:吴兴之东林沈东老,[19]善酿白酒。熙宁元年(1068年)八月十九日,有客自号回道人,长揖于门曰:“知公白酒新熟,远来相访,愿求一醉。”东老见其气度非凡,知为异人,乃出酒器十数件陈于席间。回道人自日中至暮,已饮数斗,了无醉色。时秋暑未退,蚊蚋尚多,回道人乃命取竹枝,以余酒噀之,插于远壁,须臾蚊蚋尽栖壁间,而所饮之地无扰。东老欲有所叩,先托以求驱蚊之法。回道人说:“小术何足道哉!闻公自能黄白之术,未尝妄用,且笃于孝义,又多阴功,此予今日所以来寻访,而将以发之也。”东老因叩长生轻举之术,回道人说:“以四大假合之身,未可离形而顿去,惟死生去住为大事,死知所往,则神生于彼矣。此古今人所谓第一最上极则处也。此去五年,复遇今日,公当化去。然公之所钟爱者,子偕也,治命时,不得见之。当此之际,公亦先期而致谨,勿动怀,恐丧失公之真性。”东老颔而悟之。饮将达旦,回道人取席上石榴皮,于壁上题诗一首:“西邻已富忧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已而告别,东老送之至舍西石桥,回道人先行数步,乘风而去,莫知所适。后东老果于熙宁五年(1072年)辞世。[20]此事在北宋文人间引为雅谈,苏东坡、陈师道等均曾作诗和吕洞宾之诗。[21]
  据诸书所载吕洞宾《自传》,他最先度化的两个人分别是郭上灶和赵仙姑。《自传》说:“吾得道年五十,第一度郭上灶,第二度赵仙姑。郭性顽钝,只与追钱延年之法;赵性通灵,随吾左右。”[22]
  关于郭上灶,北宋张师正《括异志》卷七云:郭上灶者,不知何许人。天禧(1017-1021年)中,受雇于一茶肆。一日,有异人至,袖间有利剑,郭私念曰:“必吕先生也。”伺其出,即走拜于前曰:“际遇先生,愿为仆厮。”吕不顾而去,郭尾随其后,吕回顾曰:“若真欲事我耶?可受吾一剑!”郭唯唯,延颈以俟。吕引剑将击,郭大呼,已失吕所在。郭见自己乃在官方粮仓中,巡卒擒送官,杖而遣去。郭自此遍寻吕先生。天圣(1023-1031年)末预知死期,求赵长官为造棺。既逝,葬之河岸。其年秋,大雨,河水泛涨,赵虑其棺为水所漂,策杖临视,其棺果露而四际亦开,以杖拨之,但见败絮,盖已尸解矣。作者谓赵曾向其父言之如是。《三洞群仙录》卷十和《仙鉴》卷四十八均有郭上灶传,皆取材于《括异志》。《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卷三谓郭上灶乃岳州老树精之后身。
  关于赵仙姑,《仙鉴后集》卷六有传,谓其名何,永州零陵人。年十二,入山采茶,与同伴走失,遇髯仙授其一桃,食其半,回家,从此不吃五谷。常有仙人降其家,与之谈论。道州刺史周廉夫回朝,经过零陵,往见仙姑。坐中有客,仙姑曰:“此乃吕仙翁也。”仙姑洞知人事休咎,后尸解去。赵仙姑在一些文献中往往讹为何仙姑。《纯阳帝君神仙妙通纪》卷四“度何仙姑第十九化”,所述何仙姑事迹,实即赵仙姑也。该书并谓髯仙即吕洞宾。考何仙姑另有其人,《仙鉴后集》卷五有传,系唐武则天时人,服云母粉得道。
  有关吕洞宾一生的主要传道度人活动,《正统道藏》中有两种文献作了集中概述。其一为南宋白玉蟾所作《平江鹤会升堂》,其二为元代苗善时所撰《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白玉蟾以诗歌的形式,概括地诵说了吕洞宾一生的传道度人活动,如云“或时磨镜市中行,或时卖墨街头走,或称姓田或姓回,江口京口归去来”,“江都度得西山施(即施肩吾),川度得东村沈(即沈东老)”,“茶中传授郭上灶,酒里点化何仙姑”,“太平寺里旧题诗,三入岳阳人不识,黄昏武夷拂袖去,午夜君山玩月归”等等。[23]据苗善时《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序》,他“集唐宋史传,摭收实迹,削去浮华,绩成一百二十化,析为六卷”。但今本只存一百零八化,却析为七卷。根据苗书所载,吕洞宾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其传道对象固然有达官贵人,但更多的是广大下层民众。正因为吕洞宾慈悲为怀,不拘一格随缘度人,所以他才在民众中获得广泛美誉,得到各阶层民众的真诚尊崇。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