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欧阳镇




  1.有关客观资料的问题
  在前面第一部分引用的资料中,说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混同和区分中,不同的学者都引用了刘勰《灭惑论》中的材料,这段材料既被用来说明混同关系,也被用来解说区分关系,虽不能说学者引用上有问题,但我想这段材料(当然也包括类似的材料)至少可以提醒我们,古代的人还是朦胧或者说模糊地意识到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有关系的概念,否则他们就会使用同一概念来说明问题。但是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在当时实际情况如何,还有待于研究,如果现在简单下一结论,那是不科学的。法国著名道教史学者索安就认为:“中国和日本学者及西方汉学家通常都严格区分道家(一般称‘道教的哲学’)的作品和称为道教的作品(即《道藏》中的神圣经典)。今天我们认为,这种区分与历史事实不符。‘道家’一词乃是史官和图书馆官员发明的,其目的是给正史和皇家藏书中的人物与作品做出宽泛的分类……再有,在近代学术研究产生之前,道教一词从未用于区分道教的哲学和道教的宗教,而只是用来区分道教传统与儒教和佛教。”[31]尽管“这种区分与历史事实不符”,它也只能说明古代历史上人们对道家与道教没有作出严格的区分。对于今天的学者来说,我认为,还是要认真研究道家与道教之间存在的关系,既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
  从理论上区分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就可以剔除属于诸子范围内的老庄及其后学,这样才能从事真正意义上道教史的研究,道教研究才会突飞猛进。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近现代就出现了许多有关的论著:日本学者小柳司气太的《道教概说》,妻木直良的《道教之研究》,常盘大定的《道教发达史概说》,我国学者傅勤家的《中国道教史》(国内第一部道教史)等等。这些论著的出现,并不能说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就已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前面我们说过,“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在历史上是一个有离有合、同异并存、纠结发展的复杂动态”。今天我们要从事这项研究,具有相当的难度,它牵涉到的问题千头万绪。“有学者指出,通过弄清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特质,以之与道家的哲学思想相参照,然后才能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一个总体性的判断。但问题是怎样概括道家的哲学思想,仅仅以先秦老庄为标准而置稷下道家、黄老道家、魏晋玄学于不顾吗?何况,即便仅就老庄而言,《老子》、《庄子》之间的差异就已经够大了。由此看来,这一方法未必是最佳选择。”[32]因为按照这种思路来进行研究,就会成为相当繁杂的问题,同时面临着要搜集消化处理大量的资料,不是短期内能实施的,因此,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有关主观态度的问题
  当今学术界对于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问题,依然是很关注的。在从事这项研究的时候,我们务必要慎重对待,尽量避免在主观上有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学术界有识之士在研究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上,基本上都看到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也反映了学术界在认识水平上所达到的高度。但是,也有个别的情况,如简单、机械、凝固地看待道家与道教的关系,要么视其为等同,要么视道家为哲学、道教为宗教,这种致力于相同或者辨别,容易导致思想上的一元论或者二元对立的现象,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学术的进一步发展,也无助于道家与道教关系问题的解决。其次,对待道家,尤其是道教,我们不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许地山在其《道教史》中得出的结论就是:“古初的道家是讲道理,后来的道教是讲迷信。”“这一观点代表了道教进入学术视野以来就有的一种先入之见,对此后的道教史研究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应该说,这个观点,在今天的眼光看来,是大有问题的。”[33]那么,我们如何来看道教呢?宗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这是一般宗教的特征。道教是宗教的一种类型,当然具有文化性,而且鲁迅先生说过“中国文化的根抵在道教”,这就说明道教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如果我们开展对道教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其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大力加以弘扬,就可以为今天三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再次,道家、道教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它不是孤立地存在,它必然会与相关的思想发生一定的关系,并且会交织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因此,研究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就要考虑到各个阶段所呈现的不同特征。就是在道教自身内部,也要注意各种因素之间存在的关系。“从马端临《文献通考》视道教的内容‘杂而多端’以来,学术界对此深信不疑。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只是从皮相上来看道教,没有深刻理解道教体与用、道与术相统一的内在本质。停留于这个观点,只会助长轻视、蔑视、忽视道教的风气,只会阻碍我们对道教研究的拓展和深入。”[34]不仅如此,而且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研究也是不利的。
  
  注:
  ①吉元昭治:《中国传统医学与道教》,载《宗教学研究》1988年2—3期合刊。
  ②尹志华:《90年代中国大陆道教研究的新进展》,载《哲学动态》1997年第5期。
  ③[27]李刚著:《汉代道教哲学》,巴蜀书社1995年第17页、第19页。
  ④孙以楷主编:《道家与中国哲学·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
  ⑤⑥⑨[30]牟钟鉴等著:《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第105页、第105页、第720页。
  ⑦倪南:《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之研究》,参见《学术月刊》2001年第4期。
  ⑧[法]康德谟:《中国文化新论》,台湾联经出版业公司1983年第193-194页。
  [10]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第四卷》东方出版社1994年。
  [11]《众妙之门——道教文化之谜探微》,湖南出版社1991年,第20页。
  [12]洪修平 :《老子、老子之道与道教的发展——兼论‘老子化胡说’的文化意义》,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3]徐小跃:《老庄思想是道教的理论基础》 ,见《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14]杨胜良:《道家与中国思想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5页。
  [15][美]唐纳德·毕肖普教授主编:《中国思想异论》,转引自《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三联书店1988年第479页。
  [16]王明《道家和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
  [17]《冯友兰选集》上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25页。
  [18]龚鹏程:《道教的历史与文学》,南华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2000年第50页。
  [19]许地山:《道教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0页。
  [20]《道教与传统文化》,文史知识编辑部编,中华书局1992年,第6页。
  [21][22]罗传芳主编:《道教文化与现代社会》,沈阳出版社2001年,第2页、第83页。
  [23]刘增惠:《道家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2000年,第8页。
  [24]张运华:《秦两汉道家思想研究》,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307-308页。
  [25]李尊等:《道家与道教的区别》,载《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26]《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道教》,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
  [28][美]路易士·霍多思:《宗教学研究》,1987年3期,《一美国学者的道教观》。
  [29][日]木村英一:《中国文化》第一辑,《道教和中国文化:相互关系问题》,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
  [31][法]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中华书局2002年。
  [32][33][34]《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2002年,第347页、第346页、第347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