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道家与道教的关系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欧阳镇
一、历史上存在的倾向
道家的名称始自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而道教的名称首见于汉末《老子想尔注》。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两种明显的倾向:一种是混同;一种是区分。
对于混同使用的情况,李刚就指出:“在中国,自魏晋以来,对道家和道教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便混乱不清,或不加区分,或有所区分也很模糊。葛洪《抱朴子·自叙》说:‘其内篇言神仙、方药……属道家。’这里所谓‘道家’准确地说应是‘道教’,可见他把二者认作一码事。刘勰《灭惑论》有时说:‘道家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有时又说:‘佛法练神,道教练形。’也把二者混为一谈。《魏书·释老志》、《文献通考》、《四库提要》等都将二者混同使用,这就造成某种混乱,使一般人误认为道教与道家是一回事。任继愈先生指出道家、道教长期混用,成为习惯。韩愈反佛老,‘老’是太上老君还是老子他没讲清楚。朱熹驳斥的道教更多的情况下指的是老庄。王夫之批判‘二氏’,涉及道教系统时,重点没放在道教上,而是指向老庄哲学。近人陈垣搜集历史道教碑刻,汇集为《道家金石略》,也把道教写作‘道家’,可见重积难返。”“近人许地山《道教之根本思想及其对人生的态度》同样对道家道教不作区分。”③在孙以楷主编的《道家与中国哲学》中也有相类似的说法,文中写道:“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自叙》中说:‘其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邪却祸之事,属道家。’言道教神仙方术而自称‘道家’。刘勰《灭惑论》说:‘崇道家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又说:‘佛法炼神,道教炼形。’元代学者马端临在《文献通考·经籍志》中说:‘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箓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黄帝、老子、列御寇、庄周之书,所言清净无为而已,而略及炼养之事,服食以下所不道也。’他仍将道家与道教各派别的神仙方术统称为‘道家之下’。明末学者王夫之在批判‘释老二氏’时所说的‘老氏’,仍是对老庄哲学和道教的合称。清朝学者在编纂《四库提要》时亦将道家与道教合论。现代学者陈垣搜集历代道教碑刻,名之曰《道家金石略》,也是把‘道教’称作‘道家’。”④在《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的“卷前语”中,牟钟鉴说:“唐以后直到清代,道教内外人士既时称‘道教’,又时称‘道家’、‘老学’,并不对道教与道家作认真的区分。……《旧唐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与《清史稿·艺文志》皆混称道家。道教经籍总汇——《道藏》更是包罗万象,看不出道教与教外典籍的界限。”⑤在分析古代有关道家与道教混用的材料基础上,学者李申得出道家即道教的结论。他在《道教本论(黄老、道家即道教)》一书的绪论中说:“古人语汇中黄老、道家即道教。”他的主要论点是:1.“道家”概念最初所指是汉初的黄老,而且是异名同实的概念;2.从汉末始,人们用黄老指称今天所说的道教;3.葛洪之后,道家、黄老和道教逐渐成为同实异名的概念;4.唐宋以后,道家、黄老和道教仍然是同实异名的概念;5.黄老道教和儒、佛二教一样,也是以善道教化为目的的宗教。
对于作出区分的情况,不是道教人士,而主要是佛教学者。在《道教通论》一书中就有这样的叙述:“对老庄之学和后来形成的神仙符箓作区分的,是南北朝时期佛道互绌中的佛教学者。明僧绍抨击道教长生之说背离老庄之旨:‘道家之旨,其在老氏二经,敷玄之妙,备乎庄生七章。而得一尽灵,无闻形变之奇,彭殇均寿,未睹无死之唱’,老学之贵,在‘修身治国,绝弃贵尚,事止其分,虚无为本,柔弱为用’,诸长生道术‘大乖老庄立言本理’,不过尚有‘损欲趋善’之功用,‘至若张(陵)葛(洪)之徒,又皆离以神变代俗,怪诞惑世,符咒章劾,咸托老君所传,而随稍增广,遂复远引佛教,证成其伪’(《正二教论》,《弘明集》卷六)。刘勰作《灭惑论》将道家分为‘三品’:‘案道家立法,厥品有三: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道安作《二教论》认为道家内部,道(指老庄之学)优仙劣,鬼道属最下等。……后来历代关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大致停留在上述水平上。”⑥倪南在《道家与道教的关系之研究》一文中对历史上的区分情况也作了阐述,他说:“从道教初具宗教形态之时起,道家与道教的关系就为人们所关注。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是将老庄道学与世俗道术相区别。刘勰的《灭惑论》中就有:‘道家之教,妙在精思得一,而无死入圣’、‘夫佛法炼神,道教练形’;(北周)道安在著名的《二教论》中指出:‘老氏之旨,盖虚无为本,柔弱为用,浑思无元,恬高人世,浩气养和,得失无变,穷不谋通,达不谋已。此学者之所以询仰余流,其道若存也’,‘今之道士,始自张陵,乃是鬼道,不关老子’。‘敬寻道家,厥品有三:一者老子无为,二者神仙饵服,三者符箓禁厌’。司马光也说:‘老、庄之书,大指欲同生死,轻去就。而为神仙者,服饵修炼以求轻举,炼草石为金银,其为术正相戾矣;是以刘歆《七略》叙道家为诸子,神仙为方技。其后复有符水、禁咒之术,至谦之遂合而为一;至今循之,其讹甚矣。’(《资治通鉴·宋纪一》)道安等就当时的社会现状将道家与道教相分别,正是着眼一般知识层面而得出的结论,这个视角恰恰切中了道家与道教关系的要害之处。”⑦不仅如此,在《道教通论》的“卷前语”中作了进一步分析,认为“在道教内部,不同层次上派系与道家的间距亦不一致;清修养性者最近,积精练气者次之,金丹服食者再次,符箓科教者最远,故不可一概而论之。”
二、思想上存在的关联
道家与道教在思想上是存在着一定关联的。这种关联,具体表现为二种形式:一种是紧密;一种是松弛。
关于道家与道教的紧密关系,中外学者都有相近的论述。著名的法国汉学家亨利·马伯乐(1883—1945)在《道教与中国宗教》(巴黎:伽利马出版社1971年)一书的《老子和庄子以及圣人的生的神秘体验》一文中,认为“道家和道教并不如一般人们所说的那么不同,他们彼此来自同一种极古老的宗教的根源”。这一观点为后来的西方学者所继承,如法国的康德谟就指出,“道家和道教彼此来自同一种极古老的宗教的根源,两者关系极为密切,纵使道家和道教真的有显著的不同点,但是这些不同并不足以使我们认为他们代表着两股截然不同的思潮,相反地,我们以为道教是道家思想的延续”。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