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桩公案
公案之一。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世界上每一差异中就已经包含着矛盾,差异就是矛盾”。然而,我授课和编书时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说差异本身就是矛盾,就一定包含着矛盾。如写字的桌子和太阳、月亮、无产阶级等等当然是有差异的东西,可并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想不通的东西只能存在于心里,口里只能引用毛泽东所举的劳资之间的例子来论证差异即矛盾,同学问起只能东拉西扯回答。读《批注集》才知道毛泽东指的是“一切有差别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都是矛盾”。(《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201页)我想,既然差别即是矛盾的命题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那末在这种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当然差别也就不是矛盾了。《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的这个论述道出了我以前想到的而又不敢公开在课堂上讲的思想。事情过去七、八年了,但读《批注集》又感到可笑可悲!
公案之二。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我在授课时一开始就对此论产生疑点:一是此论的前提是斗争性存在于同一性之中,逻辑结论应该是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我弄不懂毛泽东怎么又说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二是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在辩证法看来,绝对在相对之中,一般在个别之中,普遍在特殊之中,没有相对、个别、特殊就不会有绝对、一般、普遍。这本来是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已阐述得十分清楚的问题,毛泽东本人在论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也是从这个思路出发的,可为什么在讲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非说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呢?读《批注集》才知道毛泽东反对的是否认绝对的相对主义。在他看来,绝对的东西“是作为相对的东西的每一个必然阶级(段)表现出来的,这就是两者的关系”;“相对中有绝对,绝对只存在于相对之中,普遍只存在于个别之中,永恒只存在于暂时之中,离开这些来谈什么客观辩证法。”(《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96、499页)读罢这些论述我真后悔在十年以前讲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时,为什么没有把那些疑点说给学生听。追忆过去,我真没有这个胆量,因为不能不考虑到政治的后果。
读《批注集》感到有点亲近感,因为它与哲学本来就是在于探索世界,研讨人与世界的关系相近;然而这种亲近感又觉得太不及时了,甚至有点跪着望星空的茫然。如果《批注集》早二十年,三十年发表;如果我在作者健在时公开讲差别是矛盾只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公开说没有相对的同一性上哪里去找什么绝对的斗争性,还谈什么客观辩证法;如果又如果,结果又是如何呢?
一条死路
由上述的哲学小公案油然想到哲学的死路是什么,并且它也是我读《批注集》所引起的另一方面的“领悟”。
“领悟”之一是哲学工作者的头脑中没有“?”,等于他从事的哲学只能是死路。《批注集》共批十余部书,这些书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声誉,有的已被“定义”为马克思主义教科书,当翻毛泽东的批注时可发现诸多的“?”号。“?”号,一般来说是作者有疑问而又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的批注。不仅如此,作者在一本书的一段话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符号,有的单线或双线,有的圈和双线下再加着重号,可见作者头脑中“?”之多。实际上,《批注集》本身意味着“?”集。然而,本人在讲授哲学原理时处处给人以“。”号的现成答案,这不是违背《批注集》作者的“原始”精神又是什么!我想,“?”乃是哲学工作者从事哲学思考的灵魂,离开了“?”怎么会有新思想出现呢?没有新思想出现的哲学还能称得上哲学著作吗?
领悟之二是哲学工作者的身上没有胆量,等于他从事的哲学只能是死路。《批注集》中头两部被批注的书都是苏联著名哲学家的著作,批注的时间在一九三六——一九三七年之间,此时中国共产党还不是执政党,正处于国民党的重兵包围之中,日本人已占领东北并入侵到华北。毛泽东在大敌当前的环境下研究哲学问题,真乃胆识过人也。解放后与解放前不同,但能不能在流行的哲学观点和权威人士的哲学著作面前提出不同的思想,乃需一定胆量。众所周知,十年以前哲学界流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观点,那时候哪一个敢讲事物是合二而一的,对毛泽东思想也可以一分为二,轻则挨批判,重则关监狱。本人一怕关起来,二怕挨批判,所以不敢在授课中讲自己的看法,这不是我的哲学生涯的死路又是什么呢?
领悟之三哲学工作者不能采取分析的方法,等于他从事的哲学只能是死路。毛泽东的《批注集》贯穿着唯物论与唯心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然而,他又认为就日阵线中的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有两面性,在向日本帝国主义斗争时还有进步性的一面。毛泽东,说:“这种同时存在的两面性,规定了辩证唯物论应该联合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同时又批判之。”(《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362—363页)我看,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也没有离开人类社会生活,无论从哲学家本人的政治态度还是从哲学理论本身都应具体分析,毛泽东在这里讲的两面性观点给了我们一个极有益的启迪。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不仅适合于唯心论与机械唯物论,而且也应适合于辩证唯物论本身。辩证唯物论的原则与原理本身也是有条件有范围的,夸大或缩小它就会给实践带来有害的结果,也会使之转化为错误。我总认为,本人在讲授哲学原理时之所以引起某些学生的反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把一些原则与原理夸大为无条件的普遍性。
总之,哲学的死路是从事哲学工作的人在头脑中没有“?”号;在方法上不能对自己宣传的哲学观点采取分析的方法;害怕本人的利益受损而不敢公开阐述自己的观点。
读书小札
赵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