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确有些引人之处。首先,作者是美国政界和财界赫赫有名的前财政部长里甘。第二,这本书的主题是白宫内幕和白宫的主人里根。美国人是很爱拿自己的总统开玩笑的,华盛顿的大街上就竖有里根夫妇各种姿态的画像,供游人照像开心。凡是提到总统秘闻的作品,准会打得响,更何况这次是一个最权威人士写的书。第三,里甘(Regan)和里根(Reagan)只差一个字母,口齿稍不对头就会把二人混淆,这又成了一大乐趣,霎时间街上出现了不少业余语言学家。第四,这本书开篇就拿里根夫妇开了个玩笑,讲南希身为第一夫人,却荒唐地信奉占星术。有一次,里根要外出,南希用占星术一算,此日不宜出门,便不同意里根出去,结果老两口吵了一架。这种喜剧性新闻通过新闻媒介一番渲染,马上成了街头巷尾聊天的话题。
但是,在有识之士眼里,这些佐料都是小菜。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披露了里根政府内部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状况,以及里根其人翩翩风度背后那面不为人知的个性。
在公众面前的里根,从来都是笑容可掬、平易近人。但到了白宫里,他就成了另一副样子:不爱说话,不爱和部下探讨工作,不注意与部下的人际关系。于是,他的许多幕僚为了提高自己在白宫的地位、博得里根重视,便以辞职为武器,以退为进。他们称这一招为“公开招标”。实际上,历代政界都有这种把戏,偏偏赶上这位总统不太吃这一套,结果导致了许多要人弄假成真,离开了白宫。
里甘的书里先讲到黑格将军。他想效仿基辛格,但功夫没有学到家,辞呈的火候掌握欠佳,结果真的被接受了。他的下一任舒尔茨就老练一些,两次抛出辞呈,都被驳回,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到了伊朗事件的高潮时,一些人很想让他辞职,当个替罪羊。他却精明得很,压根儿不提辞职二字。
麦克法兰的辞职是最糟糕的,刚一表态,就丢了职位。里甘的书里是这样写的:
十二月二日,报纸透露,麦克法兰从洛杉矶给总统打电话,提出辞职。总统的回复肯定是为了适合里根的风格而做了修改:总统没有拒绝接受辞呈。当时麦克法兰还在别的场合暗示他要辞职,他听到辞呈已经获准的结局是不是大吃一惊,我就不得而知了。
里甘本人也是“公开招标”的能手。他前不久辞职获准,是不是大意失荆州,实在说不准。但他以前的确玩过类似把戏,而且大获成功。一九八一年十一月,他写信提出辞去财政部长的职务。里根把他找去说:“你要是走,我就拿起帽子和你一起走。”可是,成功后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就任之前只见过里根两次,上任之后只有在开会时才能见到里根,根本没有机会与里根私下谈话。即使是开会时对里根说话,里根也从没有就他的工作提出任何特殊的提问或回答,“我当财政部长的四年里,从没有单独见过里根,从没有单独与他讨论过经济理论或财政政策。”他只好让助手到外面去搜集里根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从中体会猜测里根的意图。久而久之,里甘实在熬不住了,便动用绝招——去找南希帮忙。里甘和南希的关系不错,也深知这位第一夫人是很喜欢公事私事一锅烩的。他向南希讲了他想和里根探讨银行利率下降的问题,
“你应该尽快把这些告诉里根,”里根夫人说。“我让麦克·迪弗给你安排一个时间见里根。”
我又一次吃惊了。总统的妻子让办公室副主任安排财政部长会见总统的时间,以便让财政部长有机会向总统汇报他对经济的看法。真是这样吗?
然而,事情正是这样发生的。
里根的这种态度并不只是对财政部,国会、教育部等其他部门也常受到这样的冷遇。里甘认为,这是里根的个性所决定的:
里根天性羞怯,不愿意与交往不深的人私人约见,如果访问者是个专家,就更不愿意见。在这种会见时,一切玩笑都免除了,总统只是认真地听,很少开口。他甚至也不愿意见给他起草文稿的人,因为他们相对而言也是陌生人。有的时候,如果谈话题目很深奥,里根更是一言不发。我和里根熟识一些后,我偶尔在会见之后问他这是为什么。原因往往是,他对提问很踌躇,因为他不愿意在不熟识的人面前显得无知。
总统秘闻从来是人们关心的题目。以往的评论大都在这一届总统卸任或去世之后,而这次大加评说的对象仍然是白宫的主人,这便大大增强了现实感。不过,里根政府毕竟只剩几个月的光景了。人们的热情高涨一阵,便又转到正日趋白热化的总统竞选。到了十一月,白宫将住进新的主人,又蒙起一道新的神秘面纱,引起人们新的好奇心。但不管怎样,这本书都会随着里根政府的档案存进图书馆,为后代评价这八年风云提供素材。
(Donald T.Regan: For theRecord:From Wall Street to Wa-shingt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8.)
海外书讯
迮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