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者,指战国时齐人公羊高(广义的理解亦可作公羊学),相传他是子夏弟子,专治《春秋》,著有《春秋公羊传》(初为口传,后由其玄孙公羊寿与齐人胡母生“著于竹帛”),与《左传》、《<SPS=0563>梁传》并称为“春秋三传”。汉武帝时设为五经博士之一,治《公羊传》的学者大增,形成公羊学派。《公羊传》亦成为今文经学的主要典籍。
“三世”即“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的合称,它源于公羊学。《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何以不日,远也。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其意是说孔子笔削《春秋》时,根据时代的远近(“所见”为孔子亲眼所见之当代,“所闻”为听说的近代,“所传闻”为年代久远之古代),采用不同的笔法,辞语。这个说法以后又经董仲舒、何休的相继发挥,把“传闻”与“衰乱”,“所闻”与“升平”,“所见”与“太平”联系起来,便有了“衰(据)乱”、“升平”、“太平”的三世名称。这三世先后替代,至太平世达到“天下大小远近者一”、“崇仁义”的境界(何休《公羊解诂》隐公元年“公子益师卒”下),包含了一种历史演变的思想。因为这是从公羊学中发展起来的观点,后人常称之为“公羊三世说”。
汉以后,今文经学逐渐湮没,公羊三世说也一直默默无闻。直至十九世纪末,康有为在清中期今文经学复兴的基础上,吸取西方传入的进化论和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社会学说,用“君主专制”、“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比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以之作为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公羊三世说才由此重兴,并有了全新的内涵,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中一个特定的重要概念。《读书》杂志与《近代史研究》中梁启超的“公羊三世说”、“三世六别”,我以为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
“公平”不用解释,人人都懂。但若与“三世说”连用,且特意用双引号标出,却成了意不可解之词。这实在是个不应出现的谬误。也许这只是个排校上的谬误,但相继出现在比较重要的刊物上,似应郑重指出。
读书献疑
马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