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亦似有瑕玷可摘,如乙酉十二月十三日记“江宁巡抚土国宝奏报,‘逆绅吴日生、荆本彻出没太湖倡乱’经‘分兵追剿,首逆相继败亡”。此条据《清实录》,但实录所记为接到奏报的日期,而非事情发生的日期。吴日生溃于太湖是在当年八月,似应按发生年月系事。此外,吴日生第二年正月复起于太湖,六月事败被浙江总督张存仁杀害于杭州草桥门;荆本彻逃往舟山后于丙戌五月为舟山守将黄斌卿所杀,因《编年》于此二事未有记载,容易使人误认“败亡”之亡为“死亡”。
又,吴日生丙戌正月再起于太湖,曾重创清军,坚持斗争半年有余,不唯是江南地区重要的抗清力量,也有力地牵制了清军,支援了浙东鲁王政权,对于这样较重要的事件似乎不应失记。
此外,《编年》一书在考订上也偶有失误之处,如丁亥四月十五日记,因吴胜兆反正事件,株连三吴名士甚广,“……杨廷枢,……陈子龙,推官顾咸正及诸生顾天逵、顾天遴、夏之旭、夏完淳、侯歧曾、徐尔谷、钱旃、殷之辂等数十人,先后被处斩。”其实,诸人并非都是因吴案牵连而死的。陈子龙确因吴案被逮,乘间投水而死;杨廷枢也因学生戴之<SPS=1981><SPS=0719>为吴胜兆谋主被杀于卢墟;侯歧曾、顾天逵、顾天遴兄弟因藏匿陈子龙死于松江,夏之旭亦因匿陈子龙自溢于孔庙颜渊位旁,徐尔谷、钱旃、殷之辂亦因吴案死于江宁(南京)。其中顾咸正、夏完淳并非死于吴案,而因“海舶书邮”事死于江宁。所谓“海舶书邮”据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顺治四年八月刑部尚书吴达海题本及《明清史料》已编第一本洪承畴题本所记:指的是丁亥年三月顾咸正,侯玄<SPS=0719>、夏完淳等人密具奏疏、禀帖联接舟山黄斌卿,通问鲁监国;以及黄斌卿派钦浩、吴鸿在苏松湖泖联结志士之事。此事与吴胜兆反正一案有密切联系,但又毕竟是两件事,不能不加以区别。此外,钱旃崇祯六年举顺天乡试,身份已是举人而不再是诸生。
《编年》一书于夏完淳后加注,特予揭出以示表彰,注云:夏完淳,字存古,夏允彝子,七岁能诗文,才藻横溢,江左罕俪,十三岁著《庾信大哀赋》。鲁王监国授中书舍人,死时年仅十八岁。此注系据王鸿绪《明史稿夏允彝传》所附之夏完淳事撮录而成,其中“著《庾信大哀赋》”可能是笔误或误排,应为“拟庾信作《大哀赋》”。是说完淳仿效北朝诗人庾信的《哀江南赋》作《大哀赋》。另外,这一则记载中史料有两处错误:一,完淳著《大哀赋》不是十三岁而是十六岁,《大哀赋》中有“弱冠则海筹十六”之句,又谈及丙戌吴日生太湖之溃,可证此赋作于丙戌六月之后,完淳时年十六(虚岁)。关于完淳就义时年龄,侯玄涵《夏允彝传》、王<SPS=0630>《辋川诗抄》卷二《南哀》、高宇泰《雪交亭正气录》卷四、高承埏《崇祯忠节录》卷四、莫秉清《傍秋庵文集》卷二都明确记载完淳卒年十七岁。这些作者或为完淳姻亲(侯玄涵);或为完淳同门师友(王<SPS=0630>);或为同里(莫秉清),或为同时(高宇泰、高承埏),所记应当可信。近代以来的研究者,诸如郭沫若、柳亚子、汪国坦、白坚、刘太丰、张习孔、林永匡等均从此说,可说已成定论,作者未能参考,而独采(明史稿》,不能不说是去取失宜。
读书献疑
曲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