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作者对中国道教的独到看法。道教作为中华民族土生土长的唯一正式宗教,尽管它创造了独特的、并且颇具价值的宗教文化体系;但由于道教本身的式微,近代以来,人们对此的评价是十分不一致的。但作者首先肯定并确认了道教是一种具有独立、完整意义的宗教。他说:“中国人对宗教的信仰十分虔诚,中国有非常完美的宗教,不能认为一神教才是宗教。”(第69)他所指的宗教当然是道教。接着,他进一步指出:“道教产生于生活本身,因而是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宗教。所以,我始终认为,通过了解道教的目的、内容、特点诸因素,可以从一个侧面弄清古今中国社会、人民的意识、情感、愿望等等。”(P29)这里,作者所指出的道教与生活的重要关联,是最值得重视的又一见解。它正好体现了道教作为独立宗教的历史与现实意义。先此,许地山先生在《道教史》上卷中,借用《抱朴子内篇·至理》“百姓日用而不如”来点明道教在现代的命运,实际上也包括了道教与生活的关系,可惜没有来得及展开讨论。本书作者这一明确的立论,准确地抓住了道教发展的主因,也为人们认识它的价值与意义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途径。实际上,该书正是从现实生活这一角度来认识道教文化。作者所描述的现实生活中丰富的道教因素,自然为否定、忽略道教文化论者提供了最好的反证。
值得欣赏的是作者把道教同中国文化这一主体相连讨论的有关阐述。他所抓住的生活与文化这两条主线,真正打开了认识探索道教文化之谜的新道。可惜,却没有作进一步的论述。
诸神的介绍是本书的重点所在,全书择要介绍了一百个左右有代表性的尊神,详述了各自的来源、发展、变迁以及特征,是目前能读到的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中国道教神明概论。道教作为成熟、完形的宗教,与世界其它主要宗教最大差异就是,它是一个多神的宗教体系。这一独有特征的形成与发展,既与道教文化综合汇融的总体性特征有关,尤其与道教本身的形成与进化有关。道教首先是确立在共融的各种民间信仰基础上。早期的道教几乎集合了本土各种层次意义上的神祉;在以后的发展中,接纳众神的大门就从未关上过。这种长期的历史积淀与必然的现实分化,使庞杂的神谱呈现出混乱之状。千百年来,除梁代陶弘景《真灵位业图》曾属意于调理之外,很少有人作过清理;因而,我们所能接触到的,是一个难以措手的混乱神谱。且不论在历史中消逝了的那林林总总的神祉们,现实中孑存的诸类尊神,着实是一个难以开启的魔匣。然而,不去认识诸神的历史与特征,也就难以真正了解道教文化体系。此书虽仅具例叙述,但历史与现实中有代表性的诸神都有涉及,并且叙述清楚。实际上,作者在对诸神历史嬗变与社会分布的叙述中,既解答了道教文化的历史命运,也反映了其现实趋势。
道教文化是一种极具综合、汇融性的宗教文化体系。这也正是道教文化的价值所在。但对这种认识,过去学者大多未及,时至今日,国内外学术界也罕有从这一根本点上来谈道教的,自然也就影响对它的进一步认识。《道教诸神》一书虽没有明确表彰斯说,但在具体的叙述中着力挖掘了这点。具体来说,此书认为,神的概念早在教产生之前就出现了,奉神也非仅道教才有,与之对立的佛教及历史悠久、分布广泛的民间宗教均善推神祉,但最终,道教不仅把已有的诸神调和到了一块儿,而且,在以后的发展中,更把生活、自然、历史各方面萌发出来,并带有“神”的意味者,都孵化出新的尊神来,甚至纳“新”的范围到了不分、释的地步。同时,新、旧尊神通过以不断变革地位、职能、价值特征,来维持这庞大的“神灵”世界,也保护它的自我存在。最典型的是连主要尊神也三番五次地更换。象元始天尊这一主神就是梁陈以后产生的新面孔,在魏晋以前是找不到“身影”的。作者对具体尊神的叙述,透彻地表明了这一点。他每神必究其兴盛始末,并与整个道教发展相阐发,更是说明了道教主体文化中神谱的综合性特征。
(《道教诸神》,〔日〕<SPS=1315>德忠著,萧坤华译,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四月第一版,3.25元)
品书录
卢仁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