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兴修水利造福于民

 

  古今治河之术,不出贾让三策。南河蓄清敌黄,实操胜算,其余惟以堤防为务。堤日增高,水亦随长,汛涨冲决,实足为患,此贾让所谓劳费无已,数逢其害也。直隶国永定河为害,入海水口不畅,弥年疏浚支流,此中策乎?

  至于出数年治河之费,业所徙之民,不与水争地,贾之上策,实无有能行之者。

  治河有原有委,下流畅而后上流安澜。直隶惟京东之滦河、蓟、运河诸水自能入海,不由天津。其余南北运河,东西两淀,暨永定河、子牙河、七十二清河,皆于天津海河合流。自三岔口迄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从水竞赴,潮汐往来,每夏秋,山永历水皆注于三岔一口,宣泄不及,以致漫溢冲决,此正尾闾不畅,胸腹俱病者也。雍正三四年以来,兴修水利于南北运,各建坝开河,减水分流,入口之水既减,则达海之口稍宽,亦随时补救之计也。

  桑干河发源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雷山金龙池,浑泉溢出,东下大同,抵宣化保安宗山,西至看丹口分为二:一由通州高丽庄入口河、白河者,潞河也,一南流从芦沟桥历固安、永清、霸州至天津丁字沽入海。长二百余里,因其色浊,故为浑河。倏忽迁改,又谓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改为永定河。

  挟沙易淤,每年水过之处,停沙肥沃,燕麦倍收,故谓之一岁一麦之地。小民贪利,占耕为业,与水争地,一旦汛水暴涨,不能容纳,其不至于横决者几希。西淀翕受①西南众流,循千里长堤,与白沟、拒马北来之水合,东注至霸州之玉带河。此是咽喉之地,泄宣不畅。雍正五年,另凿中亭河以分流。

  然河身窄小,首尾皆淤,分泄无多,由会同河以东始得分流入东淀。又真顺广南泊之水注于北泊,共出滏阳之道,合滹沱之流由子牙河入东淀。淀亦易淤,迩来垡船挖浅,不无小补,其河岩坦坡及河心淤涨,私占种苇与凡,田埂护田,筑堰取鱼,皆于水道有害,所当禁止,庶能节宣诸水而大其含蓄。

  千里长堤,自清苑起至献县之臧家桥,绵亘右保河三府之境。惟自保定县以东,堤绕渐河向北,如善来营等处,河身最为窄小。水障而北,霸州患之。堤决而南文安大城患之。明司农王恭肃公谓自保定县东北路疃村起,东由周家庄、鳃家庄、西营村直抵唐头村,筑大堤,计长四十里,约费六千金保护文安。而以路蝉村北善来营、苑家口、苏家桥之长堤尽行决去,则河身宽而水可容纳,无雍滞泛滥之患。此说颇善,但弃地甚多,村落迁徙不少,未能见之施行也。人竞言水利,惟能去其害,斯收其利矣。如一身之血脉,使之流通而无雍阻,岂非利乎?然有利必有害。雍正四年,以磁州改隶广平,滏河全水自宁晋泊以上,引流种稻,民甚赖之,而濒河村庄时亦为患。迨出泊之衡水界、滹沱河,水势湍悍,民堰难御。雍正八年,衡水堤决,溢流直犯青县;滹沱又日逼正定;甚可畏也。又如唐、沙、滋三水,于唐县、曲阳、新乐、定州、深泽皆获其利,会于祁州之三岔口,为猪龙河。经博野、蠡县、高阳入白洋淀,水势奔突,每受其害。

  漳河与滏阳河合流,曲周、鸡泽患之。今东从经魏县元城拉馆陶入运河,漳水泥浊,易淤,或欲引入东省德州相近古黄河之外,然地隔两省,事权不能专一,未可轻议也。

  【注释】

  ①翕受:归集、归纳。翕:xī,合,和顺。

  【译文】

  古往今来治理黄河的办法,不外乎西汉人贾让的上中下三策。南河蓄积清水治理黄河泥沙,实际上能够成功,其余的只是以增高黄河的堤防为重要任务。堤坝一天天增高,水亦随着上涨,汛期水涨冲决,实在令人忧患,这就是贾让所说的虽耗费钱粮而无助于防洪的办法。直隶省因为永定河为害,入海口不通畅,年复一年地疏浚支流,这大概算是中策吧?至于把历年治理黄河的经费,用来安置黄泛区的迁徙百姓,使其能够生存,不与水争地盘,这是贾让的上策,可实际上没有人能够推行。

  治理黄河要弄明水的源头和水的归宿,下流通畅上流才波澜不兴。直隶省只有京师东西的滦河、蓟水、运河等水系能流入大海,不从天津经过。其余的南运河、北运河、东淀、西淀,加上永定河、子牙河、七十二清河,都在天津与海河汇合。从三岔口到大沽口,长一百二十里,各条河流,竟相奔赴,潮汐往来。一到夏、秋,山水、河水都注于三岔口,一地宣泄不及,以致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险情,这正是尾部排泄不畅,祸及胸腹的表现。

  雍正三、四年以来,在南北运河兴修水利,各建堤坝,挖掘河道,减少水量,分流排泄,进入三岔口的水量减少了,流入大海的海口就显得稍微宽绰一点,这也是一种随时补救的方法。

  桑乾河发源于太原的天池,从地蔑流行到山西朔县雷山金龙池的浑泉溢出,向东流经大同,抵达河北的宣化、陕西的保安和宗山,向西流至看丹口分为两条河流:一条由河北通县高丽庄汇入口河、白河的,称作潞河。一条向南流,从卢沟桥经历固安、永清、霸州至天津丁字沽流入大海,长二百余里,因其色混浊,因此叫作浑河。又由于它迁改频繁,又称作无定河。康熙三十七年改为永定河。河水泥沙容易淤积,每年水淹的地方,留沙肥沃,种植麦子成倍地收获,所以称为一年一麦的地方。老百姓贪图小利,开荒耕种,与水争地,一旦汛期来临,河水暴涨,不能容纳,极易造成河水横溢,冲决堤坝的灾难。

  西淀取纳西南众流,沿着千里长堤,与白沟、拒马北来的水流汇合,向东流至河北霸县的玉带河。这是咽喉之地,排泄宣导不畅。雍正五年,另外开凿中亭河以分流。然而河身窄小,首尾部都是泥沙淤积,分泄的水流并不多,从会同河以东才开始得到分流,进入东淀。还有真顺广南泊的水注入北泊,共出滏阳之道,汇合滹沱河水,由子牙河注入东淀。东淀也容易出现淤积,近来用挖土船深挖,获益非浅。那些河岸坦坡以及河心淤积增高的地方,私自占耕,种植芦苇和一切造埂护田、筑堰取鱼的举动,都对水道的通畅有危害,应当加以禁止,以期使东淀能够调节宣泄各条河流,从而扩大它的蓄积能力。

  千里长堤,从清苑到献县的臧家桥,连绵横亘经历顺天、保定、河问三府的境地。只有保定县以东,长堤渐向北绕,如善来营等地方,河床最为窄小,水受阻碍向北冲流,霸县就很危险。长堤垮决,河水向南,文安、大城又很忧虑。明代司农王恭肃老先生说:从保定县东北路疃村起,东由周家庄、鲁家庄、西营村直至唐头村,修筑大堤总长四十里,大约耗费六千两黄金,可保护文安城;而把路疃村北面的善来营、苑家口、苏家桥的长堤全部挖掉,则河身宽大而水可容纳,无壅滞泛滥的忧患。这种说法很好,但是抛弃的土地较多,村落迁徙也不少,没有能够看到它的施行。人们都争着谈水利,只有能够去除它的害处,才能收到好处啊。就好嫁人身上的血脉,使它流通而不发生壅滞阻碍,难道不是“利”吗?然而,有利必然有害,雍正四年,把磁州改属广平,整个滏河从宁晋泊以上部分,引流种稻,百姓都赖以为生,而靠河边的村庄有时也遭受水灾。最终流出宁晋泊的衡水与滹沱河相邻近,水势急近凶悍,老百姓的堤坝难以防御。雍正八年,衡水河的长堤垮决,冲溢的水流直接进犯青县,滹沱河又一天天逼近正定,十分可怕。又如唐、沙、滋三水,对于唐县、曲阳、亲乐、定州、深泽都有好处,交汇于祁州的三岔口,称作潴龙河。流经博野、蠡县、高阳进入白洋淀,水势奔涌急近,沿途经常遭受它的危害。

  漳河与滏阳河合流,曲周、鸡泽害怕水淹。现在向东,流经魏县、元城、馆陶注入运河。漳水泥沙混浊,容易淤积,有人想把它引入山东省德州附近的古黄河,但是地隔两省,不易实行。

  【评语】

  水利是农业的根本。作为地方官,疏浚河道,化害为利是应有的责任。

  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变水害为便利,五谷丰登,造福于民。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