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第7期

灾难后,重建心灵家园

作者:张 宇




  5月12日,突如其来的汶川大地震给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极大的损失。随着救援工作的不断深入,灾区人民的生活逐渐有了保障,但悲痛、伤心、焦虑、恐慌等心理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这些问题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疏解,将会成为影响灾民一生的心理阴影。
  为了帮助灾区人民抹去这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家庭医药》与《环球科学》合作,联合具有心理救助经验的心理学专家,和灾区人民一起——
  
  地震造成的伤害并未因为大地震的停止而终止——灾后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高发期。摆在地震灾民面前的,不光是满目疮痍的家园,还有千疮百孔的心灵。
  与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人的心理冲击是内在的,常不为人们所注意。但实际上,后者同样不可忽视。比如一对在唐山地震中失去儿女的夫妻,在此后每年的7月28日前后都会心乱如麻,如万箭穿心般痛苦,说“每到7月28日前后,我们都要大病一场!”
  再以美国911事件为例,在巨大的创伤面前,美国人的安全感一下子被完全破坏掉了,稍微大点的响动都可能引起民众的恐慌。事后,美国有超过1000个专家团队在从事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预,这对于提高抗灾救灾的效率,保护救援人员的心理健康作用巨大。
  汶川大地震后,许多灾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大多数人无法摆脱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噩梦连连,“闭上眼睛,就是房屋倒塌的情景”;或者是成天都头晕,眼前所有的东西都在晃动,双腿无力。
  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会产生持久性应激效应,长期影响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震后余生的人患神经症、焦虑症、恐惧症的比例高于正常人群3~5倍。
  可见,如果漠视灾难对心灵的伤害,很可能对当事人的心理健康带来难以消除的影响,而重建心灵的家园才是重建信心与幸福的起点。
  地震后,《家庭医药》联合《环球科学》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招募心理援助志愿者的活动,并组织了包括心理学专家、众多心理工作从业者在内的志愿者心理援助队,对地震亲历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心理救助,让很多人走出了地震后的心理阴影。
  如果您也是地震的亲历者,或者因为灾区的惨状、举国上下的哀伤氛围而备受焦虑、郁闷的困扰,或者是对余震不断而担忧不已,应该怎样渡过这场心理的危机呢?也许心理学专家为患者开展心理援助的实例会对您有所帮助。
  
  心理援助案例一
  2008年5月21日,《家庭医药》志愿者心理援助队进入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这里有30多名转移自地震灾区的受伤群众。其中,16岁女孩李扬(化名)引起了志愿者的注意,她刚刚得知,自己不得不面对截肢的现实。
  
  面对灾难,请说出你的不幸
  16岁,本应是一个花季少女梦幻般的年纪,但突如其来的地震,却给李扬带来了无尽的伤痛。
  地震发生后,李扬被压在学校坍塌的教学楼里20多个小时。由于被压时间太长,她的整个右脚肌肉已经坏死。如今,虽然裹着厚厚的纱布,但仍然能闻到腐臭味。她的左腿骨折还能感受到疼痛,而右腿却已经完全失去知觉。
  志愿者见到李扬的时候,她表情木然。一开始志愿者和她交谈的时候,她的回答总是很简短,没有太多的词语,总是说:“嗯”,“我很好,我没什么感觉。”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个心境平稳,不太需要心理干预的患者。但《家庭医药》心理援助队的领队、西南大学心理学院的汤永隆副教授却不这么看。汤副教授曾参加过台湾“9.21大地震”之后的心理援助,有着丰富的心理干预经验。汤副教授认为这个女孩的心理阴影非常重!
  果然,据李扬的主治医生介绍,李扬从被救出来后一直无法安稳入睡,心跳也一直在每分钟130次左右。医生担心她这样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康复进程,甚至难以承受后面的截肢手术。
  了解情况后,汤副教授坐到了李扬的旁边,轻轻握着她的手,用很轻柔的声音开始和她交谈。
  不过,汤副教授在一开始并没有提到地震,而是关切地询问李扬来到重庆的见闻,和她聊天气,以及好吃的重庆小吃。也许是没有碰触李扬心中的痛处,她没有抗拒与汤副教授的交谈。
  渐渐地,李扬的话多了起来。这时候的汤副教授反而成了一个倾听者,从不打断李扬的诉说,而是采用身体前倾、眼神肯定、点头等方式给李扬以正面的反馈。而李扬也慢慢卸下了心理防线,开始接受汤副教授的疏导:同伴、同学的死难并不是自己的错,灾难已经过去,现在自己是安全的,而自己也不必克制自己的情感,哭泣、愤怒、憎恨、悲伤都是正常的心理情绪,会慢慢好起来的。
  渐渐地,李扬终于谈了她的恐惧感和对老师、同学的想念,泪水也顺着她的眼角缓缓流下,脸上开始有了表情。在志愿者离开后,李扬缓缓进入了梦乡,心跳也降到了每分钟95次左右。
  心理援助为何能如此明显地改变患者的精神状态?具体到每一位地震的受害者,应该怎样做才能平复自己心灵的创伤呢?
  汤副教授说,其实人类就是在灾难中生存和发展起来的,灾难是对人心理素质的考验。面对灾难,人们更应该学会“心理自助”。
  心理自助是在遭受巨大心理打击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心理调适、心理暗示,尽快摆脱灾难和刺激在心目中造成的强烈恐惧感和心理创伤。学会倾诉、发泄是心理自我调适最好的办法,其最大作用在于打开封闭的心灵,摆脱心理压力。
  汤副教授进一步解释说,不论什么样的人,在灾难面前,所有的反应都是可能的。灾难之后,害怕、难过、伤心、绝望,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有时候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道该怎么想,这也是很正常的。经历这场巨大的创伤后,如果出现无法抑制的恐怖情绪,或者反复回忆灾难场景,请不要惊慌,这十分正常,即使它们影响了你的正常生活,也不要担心,你可以带着恐惧情绪坚持正常生活,但不要排斥恐惧情绪。
  其实,在沉痛的打击下,能流泪是件好事,试着表达、发泄出自己的感受,就有机会从伤痛中恢复过来。如果强迫自己去压抑这些情绪或想法,反而会造成紧张与身体不舒适,这样会延长恢复的时间。
  如果灾后的害怕无法平复,你只需要告诉自己:“没有关系,我现在很害怕,很悲伤,但这些都是正常的,它们会停留一段时间,我需要给自己时间。我会从现在的情绪中走出来。”如果觉得没有力量对自己说出这句话,那么就找一个人陪着你,陪着你一起说这句话。
  此外,灾后应保证睡眠与休息,尽量让自己的生活作息恢复正常。如果睡不好,可以做一些放松和锻炼的活动,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听舒缓的音乐让自己平静下来,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借助药物进入梦乡。深呼吸是一种最简便的自我放松方法,当你觉得焦虑、烦躁或者恐惧时,可以反复深呼吸多次,这样就会觉得轻松不少。
  平时还应保持有规律的运动,保证基本饮食(尤其是青菜、水果),照顾好身体,尽量多晒晒太阳。这段时间人的免疫力容易变差,要注意保暖,小心防止感冒。注意管好自己的钱物,避免因钱物丢失使心境更为恶劣。
  总之,“自助者天助”,只有我们自己心怀希望,勇敢面对自己,面对身边的人,面对发生的事情,那些阴霾才能更快地过去。
  ★ 应该认识到,在难以接受的事实面前,任何反应都是正常的,不论是异常冷静地看着周围发生的一切,还是像孩子一般痛哭流涕,甚至是用无所顾忌的呐喊来释放积压在内心的痛苦,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感受与体验。
  
  心理援助案例二
  汶川地震发生在学生上课时间,学校、幼儿园是重灾区。儿童比成人更为脆弱,除了需要应对外伤、饥饿、寒冷等他们不熟悉的情况外,同样会经历心理上的创伤。由于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儿童受到的刺激可能更大,如果处置不力,负面的心理症结会成为他们今后成长的障碍,恐惧和阴影就有可能一直伴随他们终生。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