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国内外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

作者:张恩栋 杨宝灵 姜 健 洪 杰 陈 超 刘业伟




  [摘 要] 对国内、外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就我国高校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以及不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产学研合作教育,教育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5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06)03-0196-04
  
  教育模式是对教育思想、观念的具体运用,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按一定结构、方法和程序整合的具体样式,是人们对教育发展的战略性构想。高等教育的教育模式是一个向社会开放的系统,主要面向生产和科研。高等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种不同教育资源和环境,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正沿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前进。
  产学研合作对经济、科技、教育和社会进步具有促进作用,日益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它的基本原则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工学结合、定岗实践。它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要。通常主要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推动教育、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促使企业成为科技开发与创新的主体,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科技体制。
  中国应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自20 世纪中叶,尤其是近 20年来,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循环周期大大缩短,各国政府和工业界迫切要求高等教育为之提供人才和技术,以促进经济发展;二是学校教育系统自身的需求。知识、能力和素质不可能完全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在实践中学习,是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真实的实践环境。因此需要各用人单位配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三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他们获得更多的工作或实践经历。
  
  1 国外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
  
  1.1美国
  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提出“对内振兴经济,对外重振国威”的口号,积极鼓励大学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研究课题由双方或其中一方提出,共同承担,成果被企业直接用于产品开发。这些研究的选题直接针对某行业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美国的大学广泛参与企业技术创新,高校与企业结成紧密的联合体,进行多方位的产学研合作。美国 4 所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范例。企业向高校委托科研、提供实习实践基地。双方合作教育,将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双方共建工程研究中心和应用开发研究中心,互派人员共同进行研究工作。组建产学研合作的管理机构。机构根据合作内容,管理范围各不相同,一般包括研究开发内容、人才培养数量与规格、课程设置、经费管理、人员互派等。美国产学研合作模式具有合作紧密、内容广泛、稳定持久、经费保障、应用性强等特点。
  
  1.2德国
  与美国相比,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强调目标的始终如一,过程的持续长久,效率的极大化。双元制教育(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为目的,教学活动在企业与高校交替进行,双方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堪称德国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典范。
  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是德国学制的特色。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法规定,80%的青年必须接受不同类型的职业技术教育。德国的儿童多在完成基础教育后,成为师傅制度下的学徒。一方面在工厂做工接受师傅的指导,另一方面进入职业高等学校,接受相关职业理论学习。学生做工与理论学习交替进行。做工时,以企业为主,合作学校派出教师驻进企业给予理论指导;理论学习时,以学校为主,企业派出技术专家到学校协商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德国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一旦建立,将是长期、稳固和紧密的,其合作非常注重实效。
  
  1.3加拿大
  长期以来,加拿大高等教育科研重视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重视发表论文,轻科研成果转让和开发现象较严重。20世纪 80年代以来,随着政府不断紧缩科研经费,高校科研教学人员的观念也被迫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纷纷走出校园,主动与企业合作,建立长期伙伴关系,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如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近年来通过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创立71 家公司,吸引6.34亿美元的外来投资,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创造近千个就业机会。此外,该校在合作中培养了一批了解企业,具备一定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教师。
  加拿大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集中体现在高校、学生、企业三方的合作。将学生的专业学习同实际工作相结合,是加拿大模式的一大特点,也是产学研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其基本做法是:学生在完成一定的专业学习后,被安排到与所学专业有关的合作公司、企业等进行有酬工作,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时间一般为专业学习时间的50%。学校负责联系实习单位,用人单位付给学生工作报酬。学校跟踪检查学生的实习业绩,用人单位负责对学生工作实习进行指导和鉴定。学生可以在与本专业有关的用人单位实习工作中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就业奠定了基础,同时获得用以支付学习费用的报酬;用人单位可以发现优秀学生,并在实际工作中考核、录用未来员工,减少了为职员支付的培训费用,有机会雇佣随时可得的临时工作人员,用年轻的技术人才充实企业的发展未来;高校则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情况,不断改进人才培养策略,吸引优秀生源,提高学校知名度,增加办学资源,扩大办学规模和效益。
  加拿大模式特别重视产学研合作中“学”的位置,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职能在合作中得到真正的体现,是区别于其他模式最显著之处。
  
  1.4日本
  日本大学对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非常重视,开展也较早。早在1933 年,日本就成立了全国性的按重要课题划分的“产学合作研究委员会”,1956 年,日本产业合理化审议会向通产省提交了《关于产学合作的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1960 年底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强调“要特别重视产学合作”,“加强教育、研究、生产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视产学研合作教育为基本国策。大学的教育、学术研究必须和产业界的生产密切结合。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日本不断采取新举措,并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政府1996年7月制定了《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把产学研合作当作一项基本国策,要求高校与企业认真加以实施。1997 年 1 月,提出了《教育改革计划》,其中包含了日本政府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教育事业发展的政策和策略。
  日本产学研教育分为两类。一类是专门的产业教育机构,如为日本出版业培养各类专业出版人才,日本建立了专门的产业培训学校——日本出版学校;另一类是日本各专业研究机构设立的教育机构,主要是由日本各个协会创立的,在进行研究的同时也进行各方面的教育培训工作。如日本全国出版协会每年都开设定期的培训课程,为各个出版社新加入的员工进行为期一个月到半年的短期或长期专业培训,以使新员工能够尽快融入出版环境。
  目前日本对产学研合作的基本观点为:高校必须与产业界相结合,开展密切合作,双方都承担着重要的教育责任,都应对人才培养起重要作用。在日本,研究生由大学招收,完成基本理论学习后,进入合作企业,企业提供经费、场所和课题,助其完成整个学业。作为回报,企业有优先用人的权利。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