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德育社会化过程中的“晕效应”研究
作者:蓝 江
3)人际关系分析。人际关系分析是社会化德育模式中“晕效应”运用的核心。社会背景分析与日常生活情境分析是对德育的外在限制,德育在其中是被动的。试图让德育不至于是纯粹对外部条件的适应,就必须从内在的人际关系分析入手,进行德育模式构建。
对人际关系的分析首先要对对象进行调查。如在问卷中设计这样的问题:“写出你在本班中与你关系最紧密的、比较紧密的、一般交往的、不喜欢的人的名字”。在填写问卷的基础上,建构全体对象的人际关系结构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中心型人际关系模型。在学生A1所填写的关系中,与B7、A3、A5、A10、A11、B4同时存在关系,其中与B7的关系最为密切,比较要好的朋友有A3、A5、A10,一般交往的朋友有A11、B4,不太喜欢A8。根据这些信息,可以建构一个以A1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模型,见图1;
第二种是整体型人际关系模型。整体型人际关系模型是一种完整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如在A班中,对于A1、A2、A3、A4、A5之间的关系分析。在问卷中,A1称与A3与A5属较密切交往,A2与A4之间关系最为密切,同时A2与A3属于较密切关系,A3与A1、A5之间是较密切关系,A4除了与A2关系密切之外,也与A3有一般交往,在A1与A2、A1与A4、A2与A5、A4与A5之间很少交往,五人之间没有不良关系。对于A1~A5群的人际关系模型可以建构如下,见图2。从图2的模型中可以发现:①A3交际最广,是A1~A5群的核心;②A1、A3、A5之间是一个封闭型的交往三角形,可以定义其为A1~A5群的亚群体。
2.2德育社会化的“晕效应”的具体运用
1)“晕效应”及其应用。所谓“晕效应”是指在存在交往关系的两个人之间,其中一个人的思想情绪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人的思想情绪变化。在德育中,“晕效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在一个教育对象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不仅只停留在他一个人身上,同时也会通过“晕效应”辐射到与他具有交往关系的其他人身上。在A班的案例中,A7曾经因为打网络游戏彻夜不归,在辅导员进行教育后,不仅A7不再夜不归宿地玩网络游戏,同时也影响到与A7交往密切的A9和A14身上。可见,“晕效应”具有充分的事实根据。那么,究竟如何在德育社会化中应用“晕效应”呢?
首先,把握重点人物。对于单一教育对象,教育者可以苦口婆心地对之说服教育,但如果对象是一个群体,这种教育就会发生困难,因为教育者精力有限,无法针对每一个教育对象开展深入的德育。一种解决方法是,把握群体中的重点人物,并以之作为德育的切入点,从而产生德育的群体效果。重点人物包括两类:①第一类重点人物是具有广泛交际网络的对象,在A1~A5群中,A3显然就是这种重点人物,A3与A1、A2、A5有密切交往,同时与A4保持一般交往。对A3的教育效果,很容易波及A1、A2、A5,也可能对A4产生影响;②第二类关键人物是边缘人物,由于交际关系少,“晕效应”很难辐射到他们身上,因此必须通过教育者的专门教育使之不至于在群体中落伍。在A1~A5群中,A4只与A2有密切交往,与A3只是一般交往,在整个群中,“晕效应”影响最弱的就是A4,如果要实现德育的整体教育,不能忽视对A4这一类个体的教育;
其次,亚群体中“晕效应”的应用。“晕效应”对于一个整体之内的亚群体的效果十分明显,将整个受教育者群体按人际关系划分称不同的亚群体,再以亚群体为单位实施德育。这类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突破核心人物是实施亚群体中“晕效应”的关键。每个亚群体不是平等式的,一般是中心式的,即每个亚群体中都包含一个或者几个中心人物,如在由A1、A3、A5构成的亚群体中,核心人物是A3,对A3的教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亚群体的教育效果,甚至关系到整个A1~A5群的德育的成败;②迂回教育。对于某些亚群体中的某些个体的教育是十分困难的,一些教育对象带有明显的逆反心理,甚至对教育者本人反感,使得直接对之的德育无法正常进行。通过利用亚群体中的“晕效应”,教育者可以从亚群体中的其他人入手,对之产生迂回教育。在A1~A5群中,A5经常逃课,不守纪律,辅导员多次教育无果。对A5的教育只能采取迂回策略,从图二的分析可以得知,A1、A3、A5构成了亚群体,教育者可以转而瞄向A1和A3,通过针对A1和A3的教育效果来迂回影响A5,促使其发生思想转变;
2)人际关系结构的变化与德育社会化过程中的“晕效应”的运用。一个群体中人际关系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人际关系的变化可以分为受教育者自主的人际关系变化和教育者影响下的人际关系变化。
首先,受教育者自主的人际关系变化。任何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处于变化之中,可以由好变坏,也可由坏变好。利用“晕效应”开展德育需要充分考虑受教育者人际关系变化情况。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就是说,一个教育对象如果能与一个具有良好教育效果的对象结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开展德育是十分有利的,反之亦然。这样迫使教育者要不断追踪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化状况,不要死守一个模型不放,而是需要在不断调查中更新受教育者群体的人际关系模型;
其次,受教育者影响下的人际关系变化。在受教育者人际发生变化中,教育者决不是只能被动地接受,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积极努力,影响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必须指出的是,教育者只能对受教育者的人际关系进行影响,而绝非直接干涉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交往,直接干涉受教育者的人际交往侵犯了受教育者的人身自由,于情于理都是不允许的。恰当的方式是,教育者通过间接的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变化。这种变化必须是受教育者自愿的,而不是强迫的。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人际关系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交流,加大“晕效应”的影响范围。“晕效应”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多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就是说,良性的人际关系建立的越多,越有利于“晕效应”的发挥。教育者的责任在于,促进更多的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尤其对于那些沉默寡言的对象,更要通过特定方式,促进其与其他对象进行交流。在A1~A5群中,A4交流最少,能对A4产生“晕效应”的只有A2,而对A2的影响只能借助A3,这样对A4的影响过于微弱。但如果加大A4与A3之间的直接交流,对A3的教育效果就会直接辐射到A4身上。如果能够建立起A1与A4、A5与A4之间的关系,对A4的“晕效应”会更明显。建立受教育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方式有很多,如由教育者组织的讨论会、交心谈心会,或者组织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助活动等等;②加强或减弱人际关系的应用。任意两个受教育者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例如在A2与A4之间的关系,A2可以对A4产生影响,同样,A4也能对A2产生影响。不仅对A2的教育效果通过“晕效应”可以辐射到A4身上,同时A4的一些消极情绪也可以导致A2陷入消极。对于教育者来说,如若积极影响大于消极影响,应该加强其间的交往,而一旦消极影响胜过积极影响,则应减弱两者之间的交往程度。在A1~A5群中,如果A4的消极影响大于A2的积极影响,,教育者应设法淡化A2与A4之间的关系,或者通过加强其他人和A4之间的关系,降低A4对A2消极影响的程度。因此,通过加强和减弱人际关系,教育者可以有效利用“晕效应”控制受教育者群体中的思想状况,形成最有利于德育的人际关系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