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积极引导教师多元反思 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郑 刚 王合义
3)观摩研究课。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因为这样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少走弯路。通过观摩公开课,可以对照自己进行分析和反思;
4)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 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进程用摄像机摄下来,然后居于一种旁观者的角色来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是对教学行为反思的一种比较好的手段;
5)借助他人的观察。 一个教师偶尔会有同事、学校领导或教研员来听他的课,听完课后,再进行评课,来分析这节课的优点与不足。这对促进教师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不能说没有好处;
6)说课。说课就是对备课的口头说明,说课讲备课的过程及其理由,而备课主要是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说课在教学反思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师在备完课乃至讲完课之后,对自己处理教材内容的方式与理由作出说明,讲出这些过程,就是讲出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而这种策略的说明,也正是教师对自己处理教材方式方法的反思;
7)征求学生意见 。潜心于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教师,往往向学生征询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8)评价学生学习的效果。 规范化的教学应在单元教学结束时,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
9)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 。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4 数学教师反思存在的困难与建议
教师反思并不是一个容易的过程。教师在进行反思时,普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些困难,往往很难通过教师个人的努力克服。教师需要学校管理者提供相应的组织或制度上的帮助。
1)教师缺乏足够和清晰的材料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回顾。对行动(或实践)的回顾,是教师反思的前提性条件。现实中影响教师反思的困难之一,是教师身处教育活动的“此山中”,他们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材料全面地了解自身的实践。让教师本人将自己的“印象”或“感觉”记录下来,固然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些反思的素材,但这样的素材毕竟只能反映教师专业实践的一个侧面,教师完全依赖它对自己的实践进行分析与评价难免有所偏失。许多学者都意识到这一困难,因而鼓励教师之间形成某种合作关系,通过集体的努力帮助教师个体更全面地认识自我。
天津市的中学数学教育教学一直有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的传统,如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但这些活动,从为某位教师的个人反思提供素材的角度讲,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价值。比如:如果学校能够在教师相互听课之后,鼓励听课的教师将自己的听课笔记(包括听课中的问题)借给上课的教师用,就有可能为上课的教师提供很好的了解“别人眼中的我”的机会。有条件的学校,可为教师提供日常实践(而不单单是“公开课”)的录像服务,也可为教师回顾自己的实践,提供全面而完整的素材;
2)教师缺乏教育评价素养,因而难以对自己的行动及结果作出正确、深刻的判断。教师的反思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评价能力,无论是杜威“寻根究底”式的反思,还是舍恩的“行动中反思”,其重要的部分都是教师能够对观念或行动的性质作出评价。没有较深刻的评价,就谈不上有价值的重建。教师反思的深度,往往受制于教师的评价素养,这种状况在我国尤甚。由于种种原因,我国教育界对于评价的理解,直到目前为止还都甚为狭隘。狭隘的评价观使得我国教师的评价素养普遍低下,这一缺失又使得教师往往难以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出比较全面和深刻的分析,更难以基于这种分析作出判断、进行重建。当前,学校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升评价素养,无论对于教师的反思,还是对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都显得非常必要;
3)教师受既有经验限制,在重建环节上遇到较大困难。 重建是反思的归宿,但由于受到个人经验的限制,完全依靠个人的力量进行重建,对许多教师而言都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因此,在教师反思中借用“他人的力量”就显得极为必要。教师反思虽然在根本上是教师个体的事,但在组织上,并不限于教师个体。事实上,有研究表明,合作的、集体的反思,往往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在我国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教师交流平台,诸如集体备课、听、说、评课、师徒结对、校内校外观摩等。只要加以改进,这些都是极富潜力的、校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师不习惯将反思日常化,并使之成为自己专业生活的一部分。 正如舍恩所说,反思是“专业人士”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素质,换言之,反思是“专业”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构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学校管理者应该努力促成教师反思的日常化,使之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某个时期或为某个特定目的而采取的一次性措施。为此,营造一种开放的、和谐的、合作的学校文化,鼓励教师个人或教师之间合作收集自身实践的资料,并经分析、判断和重建逐步实现教师之“人”与教学之“事”的提升,理应成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学校管理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Calderhead J,Gates P.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development.London & Washington,D.C.:The Falmer Press,1993.
2Elliott J.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 Change.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3Korthagen,Fred A J.Linking practice and theory:The pedagogy of realistic teacher education.Mahwah,New Jersey & London: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ion Publishers,2001.
4Schon D 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Basic Books Inc,1983.
5黄显华,等.一个都不能少:个体差异的处理.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
6饶见维.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与实务[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7 谌业锋.教师教育机智与教学反思探析.http://web.xcqc.net/myweb.asp?userid=26
8杜文平.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反思.教育科学研究,2005,(12).
9王蓓翎.论教师反思素养.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7).
10庞淑芳.培养教师反思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7).
11 杨骞.论学校中教师的反思.教育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