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交际策略培训课堂实践初探

作者:胡 涛




  3.3研究工具和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和笔记等作为研究工具。根据访谈和观察,在学生实际需要基础上,进行了交际策略的培训。训练前,先用前测问卷对学生的三对交际策略六个变量进行测量,并辅以开放性问题。在经过一学期含八次十六课时专项直接交际策略的培训后,再用后测问卷辅以开放问题的回答对六个变量进行测量。前后测所收集的数据用Mann-Whitney U-test 和Z-value进行统计分析,同时佐以学生培训日记、研究者课后笔记和培训现场笔录。
  3.4数据收集
  前测问卷共发出47份,收回整理后,有效问卷计43份。经过一学期交际策略的培训,发后测问卷47份,有效数为47份。假设检验采用Mann-Whitney U-test对六个变量从A1到C2一个个检验。零假设为前后测结果无统计差异,即H0:uA=uB。差异水平设为0.05:即p=0.05。当p=0.05时,双尾检验的临界值是1.96。如果Z-value大于1.96, 即Z-value>1.96,就可以拒绝零假设。也就是说前后测结果在统计上有显著意义。即,交际策略培训统计上是有效果的。如果Z-value小于1.96,即Z-value<1.96,就要接受零假设。也即前后测结果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意义[11]。统计数据见表2。
  
  4结果与讨论
  
  经过Mann-Whitney U-Test 和Z-value统计检验和本研究者的观察以及访谈,笔记等资料的佐证,共同表明学生的交际策略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支持和验证了本交际策略培训所提的假设,即,交际策略培训对学生英语口语表达有积极影响,对学生的口语流利度的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图表说明:N:人数,N1前测=43,N2后测=47;五级水平1:从不知道或能够2:基本不知道或能够3:有时知道或能够4:常知道或能够5:总是知道或能够; A1(概述策略观念);A2(概述策略运用);B1(迂回策略观念);B2(迂回策略运用);C1(求助策略观念);C2(求助策略运用)。
  
  问卷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以及受试者的培训日记和笔者做的访谈等显示,学生对交际策略培训的做法及产生的教学效果持认同态度。访谈中,很多学习者表达培训使他们获得了一定的口语技能,他们感到培训使他们懂得如何学习,如何用外语交际,提高了说英语的兴趣。
  有一位学生在她的培训日记里写到:really,training is very important.I'm interesting English speaking.No fear more.I can do it.I'll practice it more with my partner.I have never thought English very useful in my future job.Ah.从这段文字还是不难看出,学生对交际策略培训的态度是积极肯定的。
  具体分析问卷统计数据,不难看出,概述和迂回两对交际策略的策略意识有了提高。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在培训后,也有了明显提高。这也验证了上面的文字。下面就这些发现做具体讨论。
  从表2可见,A1,A2,B1,B2,C2五个变量在统计上具有显著意义,特别是B2的Z-value达到了3.78,远远超过了1.96这个临界值。只有C1接受了零假设,但同时C2却有显著意义。这也许表明受试者已能潜意识地使用该策略,但也有可能是当受试者的策略能力达到了一定程度,进一步提高就显得较困难。因此,笔者大胆地推测,也许是受试者的交际策略观念和使用处在较低的水平,在接受高强度的培训后,就有了很明显的进步,使本研究取得了成功。这就提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可考虑尽早开展交际策略培训。
  人们普遍趋同应用外语进行口语交际,交际者产生交际困难时使用交际策略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外语词汇匮乏而被迫使用。即使这点能够得到证实,交际策略培训对外语学习者而言,也特别适用。这样说,是基于笔者的实际观察。笔者发现,受试者为了尽力保持对话而不放弃,在克服交际困难的同时,实际上增加了口语实践的机会,也就间接地接受了较大量语言输入,同时又有较大量的语言输出;由于所有任务活动是在小组进行,四个组员的语言输入和输出就不断地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产生良性循环。而且,一般课后,受试者会主动去学习英语,如查字典或相关资料或是直接询问笔者。
  不过,需要指出得是,因本研究对象都是护理专业学生,笔者将三对交际策略的培训与受试者的专业联系在一起,这也可能是他们愿意配合并积极参与的一个原因。这就提示,不仅交际策略培训,甚至英语教学,一定要考虑学习者的需求;在国内开展基础英语教学的同时,还要考虑适时开展专门英语教学(ESP)。
  策略培训中,培训度的把握,问题较大。有些策略可以说是把双刃剑,这三对交际策略也不例外。由于本研究历时较短,远期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还有待于考证。另外,因为受试者和研究者得服从学校统一安排,研究过程总是有间断,如果培训时间能够持续得长一些;或者,能够专门就英语口语或是护理英语口语展开交际策略培训研究;抑或,在实验设计或是实验方法上采用对照班等等,也许就更好。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Canale M,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3 Selinker L.Interlanguage.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72,(10).
  4Corder P.Strategies of communication[M]//Faerch C,Kasper G(eds).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London:Longman,1983.
  5 Faerch C,G Kasper.On identifying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production[A].In Faerch. C. & G. Kasper(eds.). Strag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1983.
  6Paribakht T.Strategic competence and language proficiency.Applied Linguistics,1985,(6).
  7 Bygate M.Speak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8 Johnstone R.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M].London:CILT,1989.
  9 Bialystok E.Some factors in the sele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In C. Faerch & G. Kasper, Strategies in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C].London:Longman,1983.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