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中国高考制度改革的社会学视角
作者:李 娟 龙 耀
9.2可以逐步扭转应试教育问题,有助于人才的合 理发展
在现行高考制度下,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专业潜质、不同专业基础的人才报考不同的专业,却被迫考几乎相同的科目,它导致所有考生都为了语文、数学、外语这几门公共科目而拼命备考,结果毫无疑问使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陷阱。虽然国家想了许多办法以开展素质教育,但面对独木桥高考,几乎无能为力。实行“分专业高考制度”以后,废除了公共科目,虽然也还有考试,但这种考试对专业人才发展是有正向促进作用的。所有的竞争者,都是在自己感兴趣的专业领域里面进行你追我赶式的竞争,这种竞争再激烈,也是对人才潜能的正面刺激,不存在无谓的消耗。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考生往往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专业特长。这个时候,死记硬背往往失效。一个高中毕业生为了考上某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他可能会拿着书本跑到超市、商场去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同样的道理,两个高中毕业生,一个死记硬背迎高考,一个在超市实践中迎高考,后者往往更有竞争力。这个时候,现行高考制度所衍生的应试教育问题应能得以控制,至少可大大缓解。
9.3可以尽可能防止招生腐败
由于“分专业高考制度”实行的是分专业基础上的统一录取标准,有严格、公开、可操作、可监督的标准,所以可避免在录取环节的主观随意性,能尽可能避免了西方自主招生考试制度在中国可能带来的招生腐败。同时,由于“保送制度”、“免试制度”也被取消,这样,现存的招生考试的腐败漏洞也会被堵塞。
当然,“分专业高考制度”也可能面临一些弊端疑虑:一方面是有人担心,“分专业高考制度”会导致基础教育的大洗牌,尤其是会造成基础教育的偏科。但笔者认为,正如前面所分析的,其实不用担心。针对偏科问题,有高中毕业会考制度来克制。如果有偏科问题,应该在高中毕业会考制度上下功夫改革,不应该连累高考改革;另一方面可能会使高考工作量增大。但笔者相信社会可以承受这个工作量,因为相对不改革高考制度而使许多专业人才失去发展机会来说,还是很值得的。人才是最宝贵的,为了人才的发展,适当增加一些社会成本,也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 程凯,王卫东.考试社会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2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3宋林乙.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87.
4 顾海兵.高考与统一高考之辩——兼与孙东东教授商榷[J].湖北招生考试,2005,(4).
5高福安,林淑华.创新人才培养方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6孙靖.朱清时:为什么我们没有大师[EB/OL].(2006-07-14)[2007-12-16].http://learning.sohu.com/20060714/n244263428.shtm.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8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9胡建华.高等教育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10 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1李雪岩.我国高等教育品牌经营刍议[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S1).
12程继隆.社会学人辞典[Z].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5.
13唐安国,李小波.不拘一格选人才—从复旦、交大的招生改革谈我国高考制度改革的趋向[J].复旦教育论坛,2006,(3).
14刘海峰.高考改革何去何从[J].教育研究,2005,(3).
15刘海峰.高考并非万恶之源[J].北京文学,2006,(1).
16彭拥军.论高考的功能[J].湖北招生考试,2006,(16).
17赵银生.高考改革应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J].复旦教育论坛,2006,(5).
18 蔡达峰.关于高考招生改革的建议[J].复旦教育论坛,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