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理念与策略
作者:王永斌 蔡中宏 柳德玉
2.3调适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使“教”的行为能促成有效的“学”,就必须进一步改革传统的“继承性”教学模式,打破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格局, 对“教”进行系统的变革,构建新的教学关系。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品质,它们的共同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而教师更多地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著名教学家、教育家乔治波利亚认为,“教学目标首先和主要的是必须教会青年人去思考——‘教会思考(Teaching Thinking或Teaching to Think)’”。“‘教会思考’意味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知识,而且也应当发展学生运用所传授知识的能力,他应当强调由实践而得来的能力,有益的思考方式及应有的思维习惯。”[7]相应地,教师的基本职能从“授”转换到“导”:引导、指导、诱导、辅导和教导,成为方法的牵头人,问题的策划者,学习的导师。基于此,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和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8]
2.4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
强烈的角色意识对人的潜能具有巨大的激发作用。 以此反观当代大学生的厌学现象,可将其原因归结为“角色意识”未确立,或“学习意义的缺失”。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宰、知识的化身,学习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对教师、教材和课堂教学具有高度的依赖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4]。对学生而言,更需要转变观念,改变学习习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学会选择学习资源,积极参与“学习共同体”的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切实担当起自己的学习责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方式变革的基本途径:推进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学习方式作为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指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9]。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维度,可以从这三个基本维度入手,推进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3.1自主学习及其实施
自主学习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的学习” 而言的。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10]。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自主学习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自主选择的机会更多。然而,在很多场合,大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获得自尊、认同等心理需要的满足,参与社会、与人交往的愿望也难以实现。它极大地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热情。大学课程教学要想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应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策略:
1)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权利。自由是现代大学的核心精神,一所大学使得师生获得自由的范围和程度,往往是这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从学校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依然离不开学校给学生创设的自主学习环境。可以通过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权利:受到尊重的权利、对教学的知情权、学习选择权、参与课堂讨论权、多边合作权、独立思考的权利、自我发展的权利、参与问题研究的权利等。赋予了学生这些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为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实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教师必须努力克服和改变既“导”又“演”的现象,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积极引导学生以主体性的姿态去参与教学过程。可以这样说,教师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实际上也就是留给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性学习机会;
3)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必须依赖于一定的学习资源才能完成。学习资源是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各种内外因素和条件,它对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具有支持和促进的作用。教师所应提供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信息资源主要是指除教科书以外的各种学习参考用书、辅导材料、媒体、网络等,它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带来各种新知识和新信息。人力资源主要是指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和使学生感兴趣的人,包括学习者、教育者、学习同伴。人力资源是极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在自主学习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环境资源主要是指自主学习的时间、场所、情境、氛围等,在此环境中学生可进行自主选择和自主活动[11];
4)让学生参与学习的评价。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的评价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反思,以培养学生学会检视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不断进取的需要。通过思考自己究竟想要学到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自己是否全身心投入、是否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等问题,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自信心,发展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态度。当学生以自我批判和自我评价为主要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
3.2合作学习及其实施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意义建构不单纯指个人意义的建构,更要借助于反复的协商,即与他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互动,形成一致的或共同的理解。改变学生个体封闭式学习倾向,培养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就要积极倡导合作学习。从学习的组织形式上分析,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个概念,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实现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12]。针对传统学习忽视同伴互助作用的弊端,合作学习特别强调合作互助的学习机制;一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要借助集体的智慧进行加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高密度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概念,使学习过程远远超越了只是一种个体单向认知与交流的过程,而形成一种多元互动、立体交流的过程。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个体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有助于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的学生超越个体之间狭隘的竞争境界,为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自觉合作,实现“互补”,达到合作创新、共同成长的目的。合作学习是一种目标导向性活动,强调小组成员间的相互依赖和合作性互动,大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可以采取以下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