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面向创新型甘肃的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研究

作者:王永斌




  [摘要] 建设创新型甘肃宏伟目标的提出,无疑对甘肃高校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对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从而使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
  [关键词] 高校科技创新,甘肃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9.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4634(2008)06-0484-05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甘肃省高等教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高等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多,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升,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对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当前,甘肃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资源依赖型向创新驱动型的根本转变,就是要坚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依靠科技,科技进步依靠不断创新,科技创新依靠创新型人才。随着建设创新型甘肃宏伟目标的提出,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将面临新的机遇,为了使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对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并探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的目标和对策是很有必要的。
  
  1 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1.1 总体概况
  截至2006年底,甘肃省设有普通高校33所,有国家级重点学科7个,78个省级重点学科,在甘肃省国家正式批准的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依托甘肃高校1个,另有省部(甘肃省与科技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16个国家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基地)中,高校占14个。在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高校占5个。国家依托高校在甘肃建立的国家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国家级基础理论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国家部委及国际合作科学技术研究基地14个,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建立的4个省级经济发展研究院都依托在高校,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的3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中试基地中,高校占12个。初步构建起了甘肃省高等学校国家级、省级、校级重点学科“三级构架”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五位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十五”期间,甘肃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科技经费10.17亿元,承担各类课题8797项,出版科技著作566部,发表学术论文25172篇,申请专利436件,专利授权141件,获得各级奖励258项。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已成为甘肃省科技发展的主力军。
  
  1.2 科技人力状况
  2000年以来,甘肃高校教学科研人员总量持续增长,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加入到R&D活动中去。2000年到2003年甘肃高校从事R&D活动的人员迅速增长,之后呈逐年下降势头,2006年比2000年负增长33.69%。不论是科技活动人员还是R&D人员投入,甘肃相对全国其他省市来说比较少,2005年甘肃高校科技活动人员投入5023人,分别占全国及西部地区的1.06%和5.30%:R&D人员数为2750人,占全国的1.14%,在全国排名第25位,R&D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99.1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R&D全时人员占全国1.67%。在西部12省市中,甘肃高校R&D人员和R&D全时人员分别排第7、5位。
  
  1.3 科技项目和科技经费状况
  甘肃高校2006年共承担科技课题2801项,主要从事自然科学领域和工程与技术领域的课题研究。2000年到2006年甘肃高校科技活动筹集经费呈递增趋势,2006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为399545千元,比2000年增长了384.38%;R&D经费拨入217272千元,比2000年增长了388.39%。2006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345427千元,比2000年增加了413.84%;R&D经费支出156765千元,比2000年增加了366.31%。从总量来说逐年增长,但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2006年甘肃高校的科技活动经费只占全国高校科技活动总经费的0.87%,在全国排名第23位,拨入R&D经费217272千元,占全国高校拨入R&D经费的0.84%,R&D人员人均拨入经费56.43千元/人,是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的73.46%;甘肃高校支出R&D经费156765千元,占全国高校支出R&D经费的0.78%,人均支出R&D经费49.12千元/人,是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的85.22%。在西部12省市中,甘肃高校R&D经费排第5位。
  
  1.4 科技成果及技术转让状况
  2000~2006年,甘肃高校共出版科技专著523部,发表学术论文35936篇,申请专利617项,累计有223项获得授权,占申请量的36.14%;获得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397项。从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看,反映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高校高水平的科技成果较少,整体水平欠佳。从高校科技成果转让情况看,合同数88项,合同金额58814千元,实际收入26724千元,不论是合同数还是转让实际收入都说明甘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效率低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2 甘肃省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尽管甘肃高校科技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已经具备了初步基础,但是距离建成能为创新型甘肃提供一个知识和技术强力支撑点的高校创新体系仍存在较大差距,有不少问题尚待解决。
  
  2.1 高校科技创新实力较弱
  由于种种原因,甘肃区域内的33所普通高校中,进入“211”工程和“985计划”全国重点大学行列中的只有兰州大学,其实力在全国还未能跨入一流地位;国家级、部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偏少,国家级重点学科偏少,博士学位点、硕士学位点偏少,这与西部大开发和创新型甘肃建设不相适应。
  
  2.2 从科技创新的主体看,单兵作战多,团队攻关少
  高校有着巨大的人才资源,有着创新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的教师群,但由于高校科研和教学组织形式还比较僵化、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缺乏灵活的人才组织体系保障,各高校之间相互作用的创新网络体系远未形成,各高校的优势科技创新资源难以有效集成。高校的科研项目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少,高校之间的科研项目合作也较少。这样,使高校整体力量无法整合,创新资源不能优化配置,人才优势也不能充分发挥。
  
  2.3 高校科技创新供给与企业创新需求错位
  高校科技工作仍未从“计划立项一科学研究一鉴定报奖”的旧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高校在计划课题立项时,对预计产生的科技成果的实用性方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