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论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的六大特征

作者:高向斌




  四、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呈现出结构化、开放性的特点
  不论是何种教学思想或方法,最终都要落实到具体学科教学内容的学习上来。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极其本质的一个侧面,如果没有对于自然与社会的坚实的知识与相应的技能、习惯,则无论是主体间的交往水平、个体世界观的形成或心智文化需求乃至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都是不可思议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的实施,注重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优势,在学科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呈现出结构化和开放性特点。
  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指教师在两个方面对教材的加工。一是遵循学科逻辑——按照学科的思想方法进行加工。教师在对这些材料进行组织时,应尊重该学科的知识结构及其内含的学科规律、学科的思想方法,要尽可能保持学科内在的基本逻辑特征,保持学科在科学角度上的严密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在合作交流中学习;二是按照学生心理逻辑——根据学生合作认识的特点进行加工。按照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规律,一般地要把学科体系按螺旋上升的方式进行排列。要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的同时,重点考虑学生合作认识的规律,考虑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因为日常生活为儿童交流和学习提供了广泛的认识基础,也提供了儿童合作交流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的交流语言逐步由日常语言向学科语言切换,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达到谐振,最大限度地相互开拓最近发展区,促进认识水平的发展。
  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是指教学内容的组织既要立足于教材,又是高于教材。立足于教材,是因为在国家组织编写教材的时候,就曾对教学内容的科学安排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工作,是根据多方面的考虑,精心选择出来的。立足于教材是对这一工作成果的自觉运用和充分尊重。它在教学中能够使教师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学到哪些内容,并对此形成一个系统的认识。高于教材,是教师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现实情况、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如地域等)以及自己对本学科教学研究的经验,对教材所做的再加工过程。立足于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的思想,这种再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摆脱伪合作学习行为、超越传统的小组学习行为、提升小组的合作学习行为、进入高效合作学习的行为水平。
  为体现结构化、开放性特点,合作学习教学内容处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有以下几种途径。
  1.设计大单元
  这是指在一节课中,适当扩大学习范围,用大单元组织教学。当然这里大单元的“大”也是相对的,其大小要随着学生认识水平而定,以学生经过合作性努力而能够达到为准则。采用大单元组织教学内容,就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挑战,使同学之间能够通过分工合作,快速高效地以知识模块的方式掌握知识。使学生既能体验到学科的思想方法,又能体会到同学之间分工合作的好处,在合作中相互促进,学会合作。
  2.适当提升学习任务的难度
  在现实教学中,人们误把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归罪于学习内容的难度上,因此也带来一些不正确的处理教材的做法。其实在学习中,有难度的内容永远是能够激起学习激情的内容,平淡而简单的内容却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如果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使学生不通过合作、不通过太多努力就能达到学习目标,那么在小组中就难以寻求到真正的合作。因此在组织内容时要根据学生合作特征,适当提升学习任务的难度,使学生在面对这种学习任务时,能够通过讨论、分工、协作以达到学习目标。而且教学内容的难度水平的“适当”也是随着学生合作能力和其它能力水平的提高相应地加强,具有动态性。
  3.设置开放性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指某些在条件、解决方法和答案等方面都有多种情形的问题。学生在思考这种问题时思维会呈现出一种发散状态。设置开放性问题,会使小组中每个人都对问题产生不同的理解,小组成员在相互交流、分享不同意见时就可能在碰撞中擦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封闭性问题很难在小组活动中掀起合作性活动,常常可以由一人完成,然后大家搭便车,或者表现出“三个和尚没水吃”现象,使小组活动陷入伪合作学习的状况。经常接触开放性问题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自然会形成一种思想解放、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习惯,这也有助于在平凡中发现奇特,在普通问题中发现隐藏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发现新的研究课题、自觉地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活动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五、 教学评价,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促进功能
  1.评价单位
  合作学习以小组目标的达成为评价标准,为小组的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在这种情况下的竞争也表现为小组之间的积极竞争。一个人要获得成功,必须是在同组其他成员都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下,这就使小组内部营造了一种“荣辱与共”的互助合作氛围。
  2.评价方式
  合作学习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建立了教师评价、学生个体反思、同学互评和小组自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存的格局,体现出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特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结果都要以分数形式计入该同学所在合作小组,当小组积够一定的分数时,就可对小组实行总体奖励。学生个体反思,是学生对参与小组活动的效果的自我总结和评估。它直接促进学生个体对参与合作学习行为的改进。同学互评也是合作学习评价中的一种重要方式,一般在同一个小组中的两位同学,结成二人小组,对特定问题上的行为表现或个人努力状况进行评价,互相帮助和促进。小组自评,是一种小组内部的反思调控过程,它在于对小组近期合作目标达成度以及小组成员进步情况的集体反思,这种活动具有持续性。
  3.评价目标
  合作学习强调对小组和个体的进步程度的评价,为学生创设了平等的成功机会。在这种机制下,班级中的所有人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只要努力,就能成为小组的有效分子。一般地,在每次学业测评后,每个同学都能得到两个分数,一个是本次测试的卷面分,一个是本次的进步分。在计入小组成绩时,把每个同学的进步分相加,就得到小组的进步分。事实表明,这样评估的结果,不但能使优生更优,对提高学习困难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也有很大的作用。
  4.评价内容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判,呈现出综合性的特征。合作学习对学生个人成就的认识超越了学习成绩的一元化观念,而只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在对整个小组作出评价时,小组中成员的特长和小组在课外所作的探究成果、小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表现出来的合作行为、态度等都要综合地考虑进去。
  5.合作学习的评价呈现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统一
  在合作学习中,个体、小组处于不断的反思调控之中,这种及时的反思调控就显示了其过程性评价的特征。而每一次反思,都是个体或小组对此前合作学习行为的结论性认识,个体和小组为这个评价结论都付诸积极的体验,因而它又具有结果性评价的特征。另一方面,对每次综合测评,考察进步程度,表现出结果性评价的特征,但这种结果性评价正是出于对学生取得进步的一种肯定,是为了使学生在以后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不断取得进步,从宏观上讲,这又表现出其过程性特征。
  六、 合作行为:呈现出阶段性
  我们根据实验的进展和所出现的一些情况的总结和研究,认为在合作学习的发展过程中,学生随着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增强,其合作行为的发展将呈现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在制度小组、班级、学校三个范围内表现出来的。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