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论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的六大特征

作者:高向斌




  近年来,从国际到国内,在中小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潮流。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代教学的一个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以适应未来的合作化、信息化社会。美国尼亚加拉大学的魏密提(Paul J.Vermette)先生说:“在所有教学中,合作学习独具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这种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格局。”他进一步指出合作学习盛行的三个原因:“其一,它有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广泛的实践支持;其二,它能够被广大教师在几乎所有层次和所有学科的教学中成功使用;其三,它是与时俱进的,它在理论和实践上每年都有一些新发展。”我国的发展性教学理论顺应国际潮流,创造性地把合作学习纳入其中,使之成为与主体参与、差异发展、体验成功并列的四大教学策略之一。在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合作学习不是简单照搬,而是结合自己的实验成果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使其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它在价值取向、教学环境、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和教学阶段上,表现出鲜明的特征。对这些特征的概括和研究,有利于促进合作学习理论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一、 价值取向:以群体主体性的发展为突破口
  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关注教学认识的社会性,坚持学生在交往合作学习中得到发展的观点,认为正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活动,实现社会文化经验的延续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责任感以及人际交往的合作技能。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个体的心理健康(我们称为群体主体性)在学生的主体性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种能力又只能在学生处于群体合作交往状态之下才能得到发展,必须在学生亲历合作交往之中的倾听、交流、协作和分享的过程才能得到发展,只有在群体与群体、群体与个体、个体与个体在亲历竞争与合作关系的恰当处理、亲历在交往中各种形式矛盾冲突的处理才能使主体的群体主体能力得以不断提升。如果没有群体主体性的形成,个体主体性将失去显现的场所,也绝无提升的可能。因而合作学习在价值取向上自然地就把群体主体性的发展作为重要方向和突破口,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整体发展。
  二、 教学环境:注重建立新型的教学人际关系
  教学人际关系向民主平等互利合作的方向转变是现代教学观念改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校生活中,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及其行为表现无不受到学校人际关系环境的影响。着眼于教学过程的社会性特点,打破原有的教学人际关系,建立新型教学人际关系,是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的又一特征。
  我国在建国以来历经了多种学校管理体制,也取得了不少经验。如果从学校整体的教学人际关系结构出发去作考察,就会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如下的自同构结构:校长通过教务处管理教师——班主任通过班长管理班级;校长通过教师之间的竞争评价教师——教师通过学生之间的竞争评价学生;校长与教师关系紧张——学生与班主任关系紧张;教师与教务处领导产生矛盾——学生与班干部关系紧张;教师之间各行其是,互不联系——学生之间独立学习,互不依赖;校长采取专制式领导教师——教师采取专制式管理学生;一个教师的成功建立在其它教师失败的基础上——一个学生得到表扬是因为其它学生的失败……这些自同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有效发挥。在这种人际关系结构状态下,每个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对外都呈现出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在群体活动中很少有合力作用出现。这种自同构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再生性,表现为传统观念的顽固性。
  对应于传统教学人际关系的自同构结构,合作学习要求建立新型的教学人际关系。新型教学人际关系呈现出如下的自同构结构:校长对教师实行民主管理——教师管理班级实行民主化;教师之间形成各种合作研究小组——学生之间产生各种合作学习小组;教师之间相互依赖,合作研究——学生之间相互依赖,合作学习;校长与教师关系融洽——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密切;一个教师的成功建立在与之合作的其他教师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一个学生取得成功是因为同组其它同学都取得成功……概括地说,新型学校教学人际关系是以合作性团队为基础和特征的自同构结构,可以用合作性学校来概括。在合作性学校中,从校长到教师再到学生,纵横交错地充斥着学习者共同体。在这种学校人际关系环境下,学生的学习主要在合作学习小组中进行,教师和教师、教师和领导、学校领导和学生之间都在不同方面、不同方式上结成合作小队,作为一种环境性因素实现着对学校的管理,促进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三、 教学形式:体现了新型的教学时空结构
  发展性教学合作学习在教学形式上的独特之处在于对传统教学时空结构的改变。
  1.空间形态
  合作学习强调小组目标,强调教学主体间拉近距离,进行面对面的相互促进。合作学习的这种新型的主体间空间结构,是一种开放式群体学习空间,这种空间特征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2.教学准备
  在教学准备上,教师与教师之间缩短距离,建立合作研究小组,共同研究教学中的问题。一般而言,教师合作研究小组的活动目的是提高小组内每个成员的教学专业水平,其焦点是在促进教师一般教学能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水平。教师合作研究小组在构成上可以作以下划分。第一,横向合作研究小组。这种合作研究小组是由同一年级或同一班级课程的教师所组成。这种小组的研究同时具有同学科和跨学科特点,同年级相同科目任课教师的合作研究表现出同学科特点,同一班级不同科目任课教师之间的合作研究则表现出跨学科特点。这种研究的共同基础是面对相同年龄学生的合作学习。第二,纵向合作研究小组。这种合作研究小组是由不同年级同一科目教学的教师所组成。它表现出合作研究的同学科性。这也是其研究的共同基础。第三,课题专向合作研究小组。这种合作研究小组是根据当前合作学习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由一些相关教师所组成。一般来说,教师合作研究小组的研究包括经常性的就合作学习进行专题讨论;相互观摩,相互评价,共同提高;以合作教学的方式由小组各成员对同一班级进行共同教学等等。
  3.教学过程
  一个班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分成若干个小组,这些学习小组通过制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每个人心目中都形成一种“我们”的归属感。而在一个小组中的学生又按照“T”形或“U”形等方式坐在一起,这种近距离的空间结构就为小组成员及时沟通、及时进行合作交流等共同活动提供了方便的活动场所和氛围,有利于建立成员之间的共同体验。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小组内部可根据一定的合作目标和任务或是其它需要,将合作活动变为“小小组”即由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灵活组合成的二人或三人小组;小组之间除了进行积极的竞争之外,可在一定时间、一定条件下相互访问。学生小组内部、小组之间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教师在合作学习情境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对各个小组或其成员提供不同的指导和建议。教师与学生空间结构的改变,有利于及时调节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指导和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使整个课堂的交往形式呈现出开放型立体式的网络结构。保证了教师更加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在合作学习中实现有效的个别指导。
  4.时间结构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把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作为合作学习高效运行的重要准备,要求合理而灵活地处理各自的时间分配,这就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集体教学的一元化时间结构。对于难度较大、问题开放程度大、学生容易引起较多争议的内容,就给予较充分的相互合作讨论时间。学生针对研究的问题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必要时教师组织全班归纳小结,出现了新问题,再进行小组活动,在课堂上体现出时间结构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的争论、对自己合作学习的体验,以及在课堂学习中形成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必然延续到课外,向课外活动中迁移,在课外时间里得到充分的表达。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