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构共建

作者:杨 荣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内容体系是目标体系的具体化。因此内容体系的确定,是以目标体系为直接依据的。笔者曾经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作过一些论述(见《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4年第10期)。本文就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同构共建作一详细阐述。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内容体系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依据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目标要求,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构共建的内容体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学会人际交往
  
  交往是生命世界的基本存在方式,是联结个体、全体与社会的纽带和桥梁。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丰富的社会关系在个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的生存、发展与享受都离不开交往,人是在社会关系的自由占有中获得自身的完整和全面发展的。人与人的关系,是以形成人与人平等友爱、团结互助、共同进步的观念为核心,以对父母亲人、老师同学、伙伴朋友、相识与不相识的人、同龄人与长辈等的正确认识以及掌握和他们相处的能力为基础,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尊重他人、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的行为习惯为外在标志和落脚点。
  人与人的关系应该是多方面的,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人与人关系同构共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知道我家庭主要成员的角色、权利和责任;知道我学习过程中的老师、同学与我的关系;认识伙伴、街坊邻里和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人;了解工人、农民、战士、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我的生活所作的贡献。在此基础上,高年级的少年儿童知道家庭成员、社会成员以及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主要价值,以及以课堂上学过的有关社会文化生活的知识为基础。
  感受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形成孝敬父母的态度;感受老师呕心沥血的培养,形成应该尊敬老师的态度;感受同学伙伴、街坊邻里的友情和帮助,形成同学伙伴要相互尊重,对比自己年龄小的要谦让,街坊邻里要友好相处的态度;感受普通劳动者为自己生活付出的默默无闻的劳动,形成崇敬普通劳动者的态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真切的感受,逐步形成礼貌是有教养的表现,友谊可贵、友情难得、劳动光荣的态度。初中阶段的少年儿童还可以逐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美好的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爱情需要准备的态度。
  学会与师长沟通;学会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会原谅别人的过失;学会结交朋友;能够感觉别人的存在;高年级的少年儿童要锻炼与人平等交往、和谐相处和尊重不同意见、原谅伤害过自己的人、宽容的能力;说话有礼貌,对师长用尊称;说了就要做,对朋友要真诚;不给别人添麻烦,对别人的请求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不做破坏别人劳动成果的事;做事情想到与别人合作;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可以养成扶助弱小,帮助残疾人的习惯。
  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总是要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这要求人的行为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种规则反映了人与人在社会上生活中的相互关系,而这个关系的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富于爱心,诚实守信,善于合作。富于爱心主要是从情感意义上而言的;诚实守信是指应有的做人态度;善于合作则既是一种态度,更表现为一种社会生活能力。
  
  二、学会与社会和谐相处
  
  人是社会的人。人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而独立存在。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宗教、社会习俗等很多方面都会对他产生明显的影响。我们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背景来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也不能离开波澜壮阔的社会舞台来谈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构共建。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人与社会关系同构共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知道我生活在班集体中,是(将要是)少先队组织的一员;知道我的家居住在社区中;知道集体有纪律,国家有法律;知道我是中国人,56个民族组成一个大家庭;知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的党;知道世界是由多民族、多种族、多国家组成的;在此基础上,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可以知道我国的根本制度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
  感受班级、少先队的温暖,形成爱集体、爱少先队组织的态度;感受社区为我们生活提供方便,形成爱护公共财物的态度;感受纪律和法律、法规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形成大家都要自觉遵纪守法的态度;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态度;感受今天幸福的生活,形成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态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可以感受与世界各国少年儿童相处,形成世界各民族、种族、国家应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态度。
  学会参与班级和少先队集体事务;学会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为社区服务;学会获知国内外大事的方法;学会受纪律约束;高年级的少年儿童要锻炼自觉遵守法律和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少年儿童进行交流的能力;在班集体和少先队组织中以小主人的身份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对大家决定的事情努力去做;在社区里多做好事;每天注意阅读、收听、收看新闻;按规则行动;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可以养成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生活的习惯。
  
  三、学会亲近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质是要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这种和谐相处首先表现在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上,因为人与自然间存在着主客体之间的情意感通关系。从庄子的“坐忘”、屈原的“天问”到李白的“对影成三人”、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无不显示出人与自然的情感共鸣的无限魅力。其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表现在人对植物、动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正确认识以及与之相处的能力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应当不断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增强环保意识,不断优化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再次,表现在养成爱护动物、植物、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行为习惯上。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用我们的双手净化和美化家园。美好而净化的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长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人与自然关系同构共建的内容主要包括:
  知道我呼吸的空气、站立的土地、沐浴的阳光、看到的山水、身边的草木就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知道提供给我衣食住行的物质来自自然资源;知道我身边哪些行为是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破坏;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可以知道大气、河流、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和各种生物构成了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知道人类的一些活动使有害物质进入环境后对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形成环境污染;知道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密不可分,人类要永葆生机,就要把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课堂上学过的有关环境和资源的知识为基础。
  感受地球养育了我们,地球只有一个,形成要保护地球的态度;感受清新的环境和可爱的动植物带来的美好舒畅,形成喜爱蓝天、青山碧水、洁净的空气,喜爱小动物,爱护小植物的态度;高年级的少年儿童可以通过丰富的活动和真切的感受,逐步形成为了人类的进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与协调发展的意识的态度。
  学会分辨对环境有利、有害的事;能为改善身边的环境做好事;劝说别人不破坏环境、不浪费;高年级的少年儿童要锻炼宣传环境保护知识的能力;自己不做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伤害小动物等对环境有害的事;节约不浪费;保护环境卫生;高年级的少年儿童还可以养成植绿护绿、爱鸟护鸟的习惯。养成亲近自然的习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