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阅读对话中的“有所为”

作者:阎宗学




  师:他说出了一点。为什么只举这三个人?
  生:因为这三个人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生:他们做事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这三个人成就事业,都是靠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成就的。
  师:李时珍是什么朝代人?
  生:明代。
  师:是古代的。爱迪生哪个国家的?
  生:美国。
  师:是外国的。
  师:齐白石哪一时代?
  生:现代。
  师:也就是今天的。那现在明白了为什么选这三个人?
  生:他们是古今中外的代表人物。
  师:写这三个人,一是因为——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二是作者写这三个人告诉我们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的人都——
  生齐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生: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个例子已经不要再举了。这三个人物跟“滴水穿石”有没有关系?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现在读滴水穿石的启示,心里应该是厚实多了。比刚才读那个情景,每个人心里都有了更深的认识。
  思考:点化是什么?当有一条河拦在世人面前时,他不是把人背过河,而是告诉人要修桥,要游泳。教师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的“为”突出表现在:一是导引学生对话的路径上。“作者为什么单单写这三个人。这三个人都与滴水穿石有关系,他们的什么方面与滴水穿石的哪一点相对应?”写这三个人物如果不与“滴水穿石”相勾连,又怎么会揭示“启示”?二是教师在关键词语的点化上,让学生认识到“古今中外”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知道“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有所为之四——对话中的拓展
  
  师:他们三个人有代表性,都是具有影响力的伟人,普通人需要这样吗?
  生:我看到这样一个报道:一个年轻人找工作,看到一个公司招聘,他就贸然地进去了。
  师:一个青年人去公司应聘,说不定将来你也有这样的经历。
  生:(接着讲)结果非常糟糕,老板随便地问了问他一些情况,让他一周后再来。结果一周后他又来了,老板的态度比上次好了一些,可也只是说,你下次再来吧!就这样,直到第五次,他终于成功了。这是一个普遍的故事。
  师:这不是一个普遍的故事,而是一个普通的故事,是一个普通人。如果你是这个公司的老板,为什么要这么多次刁难这个年轻人呢?
  生:因为他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你将来干什么?你愿意做什么?
  生:当老师。
  师:那好啊!怎样才能成功呢?
  生:我只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成功。
  师:如果你成为一位教师,你要是教到一个成绩差的孩子,会不会放弃?
  生:不会!我会坚持不懈地教他。
  思考:作为语文教材,它的功能主要是提供一个有意义的教学情景,要打通教材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生活相通,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在相互的交往中产生交互作用,达到沟通和融合,在一种自然和谐的教学情境中实现生命主体的共同成长和发展,以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把学生引向更丰富更广阔的天地。
  “有所为”就得“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是为了“有所为”。教学中教师也要学会在对话中等待、对话中批判、对话中放弃,以便更有效地获取。
  责任编辑:孙海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