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十几减9》教学设计与评析

作者:钟丽娟 许万明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加和减(二)》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过程中抽象数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关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导入:春天到了,天气暖洋洋的,鹦鹉弟弟一大早就挎着小篮子上街去了,走着,走着,正好白云姐姐经过,白云姐姐说:“鹦鹉弟弟,你到哪里去呀?”鹦鹉弟弟对着天空说:“白云姐姐,今天是马戏团的小丑刺猬哥哥过生日,我去给小刺猬买礼物呢!”说完,就继续往前走,鹦鹉弟弟来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苹果,开心极了,就对蓝猫先生说:“蓝猫先生,我想买一些苹果。”蓝猫先生说:“可爱的鹦鹉,我只剩下一箱苹果和这3个苹果了。你想买几个苹果呀!”鹦鹉弟弟说:“蓝猫先生,我想买9个苹果。”(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故事情节)
  故事讲到这儿,教师引导学生回答:(1)请小朋友想一想,一箱苹果再加3个苹果,蓝猫先生一共有几个苹果?(2)蓝猫先生有13个苹果,鹦鹉弟弟买了9个苹果,求还剩多少个苹果?算式怎样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9
  继续提问:那么13-9等于几呢?该怎样计算呢?
  [评析: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买苹果”一事,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凭着日常生活中对买苹果的一些生活经验,带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好方法,逐步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二、主动探索知识,体会形成过程
  第一层次: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 学生操作:先摆10个苹果,再摆3个苹果。
  2. 教师提问:在13个苹果中去掉9个苹果,该怎么算呢?你能为蓝猫先生想想办法吗?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3. 学生独立开始动手操作。
  [评析:使每个学生有了较明确的操作目的,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尽量让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自己的操作实践活动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发现13减9的计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独立思考的能力。]
  第二层次:同桌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同桌开始交流,边操作边说出13个苹果中减去9个的操作过程。
  [评析:这一层次的设计,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同桌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第三层次:师生交流,寻求各种解决方法。
  教师提问:你为蓝猫先生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呢?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呢?(边说边演示)
  此时,学生感情投入,积极性很高,教师抓住机会,指几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若学生操作过程说得不完整,教师可作引导。
  在学生的回答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想法一:从13个苹果里一个一个地去减,1、2、3……9,最后还剩4个。
  此时,教师提问:(1)从13个苹果里一个一个地去减,那么13-9等于几?(板书13-9=4);(2)哪些小朋友的想法是和这位小朋友的想法一样呢?(学生反馈)还有哪些小朋友不是这样想的?那么你们又是怎样想的呢?谁想来说说?
  想法二:先从10个苹果里减去9个苹果,还剩1个苹果,再把1个苹果和箱子外面的3个苹果合起来是4个苹果。
  教师引导:原来你是这样想的,那你能告诉大家,把13个苹果分成几个和几个?也就是把13分成几和几?
  
  
  老师了解一下,有哪些学生是用这种方法算的,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想法很好,从13个苹果中减去9个苹果,可以先从10个苹果中减去9个苹果,还剩1个,再把1个苹果和箱子外面的3个苹果合起来是4个苹果,所以13-9可以这样想,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9=1,再算1+3=4(边说边演示)。
  想法三:箱子外面有3个苹果,因此先减去3个苹果,然后减去箱子里面6个苹果,这样一共减去9个苹果,最后还剩4个苹果。
  教师引导:你真聪明,你的想法很特别,老师喜欢,你是先减去3个苹果,再减去6个苹果,那你们猜猜看,这是把9个苹果分成几个和几个?
  也就是把9分成几和几?(3和6)板书:
  
  
   想法四:把13个苹果分成9个苹果和4个苹果,因为9个苹果和4个苹果是13个苹果,所以13个苹果减去9个苹果等于4个苹果。
  教师引导:你的想象力真好,小朋友你们知道吗?他在计算13减9的时候,想了一个什么算式呢?(加法算式)
  能说一说是哪一个加法算式吗?(9+4=13)
  因为9+4=13,所以你就想到了什么?(13-9=4)
  教师小结:因为9+4=13,所以13-9=4。
  刚才,小朋友为蓝猫先生想出了好多办法,我们在计算13减9等于几时,可以一个一个地减,也可以把13分成10和3,10-9=1,1+3=4;也可以把9分成3和6,13-3=10,10-6=4;还可以这样算,9+4=13,13-9=4(接着板书,小结)。当然,方法还有许多种,课后可以相互讨论,看看谁还可以想出其他方法。
  在这几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评析:教师找准了教学的重难点,运用师生共同讨论、交流的形式,引导学生各自发表独特的见解,引导学生把各自的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交流中,学生不仅理清了知识的结构,而且提出了不同的计算13-9的方法。在交流中,学生思维积极,思路开阔,互相启发,互相激励,共同完善,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第四层次: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数学问题。
  1. 出示12-9=□ 16-9=□
  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指名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引导说出不同算法)
  在此,教师有意识地找原来用第一种方法计算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现在为什么不用第一种方法计算了?
  [评析:培养学生在敢于发表自己的观念的同时,能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见解,并能从交流中获益。]
  2. 口算(出示演示题),直接说得数。
  11-9=  14-9=  18-9=  15-9=  17-9=
  学生口算后,引导观察:
  14-9=  12-9=  16-9=  11-9=  18-9=  15-9=  17-9=
  你有什么发现吗?
  当学生发现第一个数都是十几,减去的数都是9时,揭示课题:十几减9。
  [评析:在这里学生已能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十几减9的减法了,然后引导观察,后揭示课题,真是水到渠成。另外,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自然是多样的,因此,教师尊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