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课堂教学中的沟通
作者:孟庆男
一、课堂教学沟通释义
1.沟通的广义概念
“沟通”从作为“信息传递”的本意来说,它与社会的交往是密切相联的。有人认为:“人的生命起源于与他人的沟通”[1]。“社会不仅通过交往、通过沟通继续生存,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交往中、在沟通中生存”[2]。这就是在“社会交往”条件下对沟通的广义理解,即从广义上来说,沟通就是一种社会交往。也就是说,人在沟通中形成了社会,并在沟通中创造了社会关系,从而沟通也就成了生命活力的体现。
2.教学中的沟通概念
“教学沟通的概念存在于多种多样的教学思想之中,它是普通教学论与学科教学论的当然的、永恒的成分。”[3]这说明“沟通”也是教学中的一种固有现象,具体来说是一种交往现象、媒介现象、合作现象。
从交往现象来说,教学也是一种人际交往,这种交往的本质就是沟通。沟通可以被视为教学的内容构成要素和过程构成要素,它与其他决定性要素一道构成教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拥有多种多样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沟通情境与沟通关系,是集约化、高密度、多元结构的沟通现象。
从媒介现象来说,教学沟通是交互主体性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的媒介,是一种媒介要素,是同客体相关的进展、活动、关系的媒介者、手段与形式。
从合作现象来说,教学沟通本身也是一种合作,是在教学过程中共同生成的合作活动和相互作用中的合作运动。教学沟通也是个人主体与集体主体性在认知过程和现实关系上以实现互动为前提的。也正由于教学沟通中合作的存在,才使学校形成了“合作文化”。
二、课堂教学沟通的内容
1.课堂教学中的认知沟通
课堂教学中认知上的沟通是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也是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的最重要依据。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向学生传授认知信息,使学生对其接受并进行加工。学生接受了教师传授的认知信息后,还要及时地将接受的状态反馈给教师,而教师接受了学生的反馈后,又要调整自己的教学以便进一步进行认知信息的传授。这种传授认知信息与接受认知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与学生在认知上的沟通过程。
认知上的沟通之所以得以实现,最重要的就在于师生之间的要素协同。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协同,即教师与学生的素质匹配,都付出同样的努力和发挥同样的作用;教与学的力量协同,即教与学的力量匹配,教师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相适应;教学方向上的协同,即教师的教学方向与学生的学习方向相匹配,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活动在方向上保持一致性。
实现师生之间要素的协同,需要大量的创造性和再创性活动。因为这种创造性和再创性的活动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沟通的过程,如果这种创造性和再创性的活动过程得以实现,则认知沟通的过程也就能得以实现。
2.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沟通
教学在达到基本的认知沟通的同时,便可进入情感沟通。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沟通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如果教师对学生有情感,教师就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并实现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二是学生对教师的情感。如果学生对教师有情感,学生就会尊重教师和爱戴教师,就会愿意听教师的课,接受教师的教育,并愿意与教师沟通。在课堂教学的情感沟通中,师生之间的情感总能得到交流、体验、感染。而要进入情感沟通的状态,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活动必须与学生的情感活动合拍,学生觉得教师的教学符合自己的心情和审美标准,因而能在学生心中产生情感共鸣,导致美好的情感享受。
3.课堂教学中的人格沟通
当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认知沟通和情感沟通,逐渐把握并认同了教学的思想意蕴和教师的情感世界、精神世界时,师生双方就走向了人格沟通。
人格沟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沟通,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心理人格、道德人格、理想人格等方面所实现的沟通。在这种沟通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融合了,两者不言中产生了心心相印。这时候,学生觉得教学乃至教师个人都符合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智慧理想,从而愿意关注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而学生的心态也实现了向教师心态的心理接近或心理转移,也即学生从心理人格上进入到教师的心理人格状态,学生自觉地摆脱和超越了自己旧有的某些心理影响。而对教师来说,他对学生的影响与感染也是强有力的、深刻的,这时他的教学也可以说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境界了。
三、课堂教学沟通的形态与形式
1.课堂教学沟通的形态
课堂教学沟通的形态,主要是基于教学信息内容的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态:[3]
(1)信息传递形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信息提示与说明时的沟通形态,是发信者——信息媒体——受信者。在这个形态中,重要的是来自发信者的信息尽量准确地传递给受信者。而传递的过程就是:发信者要把传递的含义、内容变成语词、图表、绘画、声音、动作、符号等加以表达,并运用各种媒体如黑板、粉笔、幻灯片、课件等进行传递。在这里,由于着眼点在于准确地传递信息,所以发信者不仅要充分考虑受信者的既习知识、认知能力和理解力,而且还要把自己所述信息加以符号化。
(2)处理判断形态
教学通常是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展开的。在设计这种教学时,处理判断形态是很有效的,因而必须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处理判断过程。实际上,教师所抱有的意图、价值观及所处情境,强烈地影响着感知情境之后的表达或行为的处理判断过程。这里的感知不仅受到来自五官接受的外界刺激所决定的、被动的感知,而且意味着意识所引起的感知。教师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预测能力、解释能力等,在这里非常重要。
(3)相互学习形态
这种形态基本上同处理判断形态一样,但其特点是沟通之环在学生之间闭合。学习的进程主要是靠学生之间的沟通而发生的相互作用。它可以实现“自主合作学习”或“自主集体学习”。这种形态表明,不依赖于教师,仅靠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可以展开学习。因此,要使相互学习形态的学习成立,就必须充分地培养学生内在条件、既习知识、兴趣、爱好、表达能力、包容对方的态度等,同时还要整顿外部条件。
(4)信息探索形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习环境为学习对象,主动积极地探索信息的自学自习的信息探索形态也是能够实现的。其实现过程是:通过配备图书、印刷品、电视节目、实验器具,以及录音教材、录像教材等设定学习场所。要想成功地实现基于这种形态的学习,就得有相当高度的技术和周密的计划。
2.课堂教学沟通的形式
课堂教学沟通的形式,主要是基于教学过程活动主体间的沟通,从这个角度来说,课堂教学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式沟通
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主动性,而学生则缺少这种权威性和主动性,他们只能服从教师的指导和安排。因而,这时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只能是初步的、个别的、单向式的。这是一种传统的、且目前遭到严厉批判的教学沟通形式。如下图所示:
(2)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式沟通
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已经度过了最初单向式阶段,实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沟通和学生对教师的沟通。也就是不仅教师参与教学过程,学生也参与了教学过程,并配合教师从事积极的课堂活动。这是一种得到充分认可的教学沟通形式。如下图所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