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主体间性哲学思想下教师合作文化的构建
作者:林浩亮 刘 玉
2.改革管理方式,创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相融合的教育管理模式
传统形式上的教育管理过分强调管理者的主体性,不利于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改革现有的教育管理模式,首先要用主体间性的哲学思想理顺教育管理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共同面对着教育管理中介(包括管理手段、管理制度等等)这个客体,之间是一种“我——你”的平等关系。管理者们和被管理者们作为管理的主体,都有参加管理和交往的均等机会,都有表达自己愿望、提出意见、作出判断、进行解释置疑的均等机会。其次,在管理中要强调作为主体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性活动,重视相互之间关系的塑造,达成共识、理解和融合。管理者要充分利用与被管理者交往的机会,充分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发挥被管理者的主体性。而被管理者也要在交往的过程中消除由于身份不同造成的主观消极性,主动与管理者沟通,了解和理解管理者,为管理者提供有利的反馈和建议,促进教育管理的正常进行[6]。这样的管理模式显然让管理者和教师以一种合作的形式进行教育管理,让教师们深切感受到自身对学校管理的价值,自觉参与、支持学校的管理工作,这对形成自然合作教师文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创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学校实行的是“奖优惩劣”的甄别性评价机制。这种机制以理性化、科学化、技术化为特征,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主要是学校的管理层对教师进行单方面的评价,教师本身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创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长效评价机制,要明确评价的主体。不单纯是学校管理者和学生的评价,而是应该确立以教师的自我评价为主,学校管理者、学生和其他教师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身的反思,将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学校职能部门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师能从多渠道、多角度获取信息,进行教学反思,才能更快地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要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科学、量化的方式虽然具有客观性,但这是外在的和甄别性的评价,要注重内在的发展性的评价,通过一种对话交流式的评价建立诚信的文化氛围,建立共同协商、取向一致的自我内在评价[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管理者、同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间接地促进了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4.采取切实可行的合作方式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任何理论如果脱离了实践,那只是纸上谈兵。教师合作文化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深入教师的思想,并最终显化为教师自身的行为。对于传统的合作手段如“师徒制”、“以老带新制”、“教研组活动”等要取其优点、舍其缺点,不断发扬创新。
传统的“师徒制”合作模式是一对一、手把手的施教模式,过分强调指导教师的主体性和权威性,新教师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要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建立起基于教师的自愿结合和内在需要的新教师与老教师合作的形式。这种新的师徒教师合作模式克服了老的“师徒制”合作模式单一单向的指导,实现教师间相互学习、共同探讨,思想互相碰撞,达到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个过程中,不仅新教师能尽快适应教学生活,掌握教学技能,站稳讲台,而且也为老教师总结、审视、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提供了机会。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对话和讨论达成教学多样见解的共识与共享,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生成和发展。
传统的“教研组活动”以学科或以年级为划分标准,主要是通过统一的备课等使教学活动达到统一,其合作的宗旨相当行政化,而且强调统一规格,并非是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宗旨,以教师的自觉、自愿合作为前提的。因此,应该改进这种过于行政式的、偏重于教学规范的组织,建立起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的新型的合作发展的教研组织。如建立合作备课体系、实行开放式课堂教学研讨制度、尝试开展多学科的综合教研活动……[8]通过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教研制度,增强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气氛和合作发展空间,逐渐引领教师自觉、自愿地走向合作,并在平等、合作、互动中得到发展。
在改进传统合作模式的基础上,还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大胆尝试新的合作模式,如建立课题研究合作体系,形成总课题与子课题分级合作研究机制;构建团队学习模式等等,这些都可以进行尝试。
教师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新的教育教学改革都对教师文化提出了具有深刻内涵的诉求,即走向以平等、民主、对话为特征的合作性教师文化。主体间性以交往为核心,把平等、理解、沟通、对话作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则,这正是教师合作文化深刻的哲学意蕴。站在主体间性哲学思想视野中,我们能更清楚地理解教师合作文化的内涵,从而有助于我们创建高效、科学、人本的现代教师合作文化。
参考文献
[1] 孟宪乐.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环境.现代教育论丛,2004(1).
[2] 邓涛.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哈格里夫斯的教师文化观述评.外国教育研究,2005(8).
[3] 吴小贻.高校教师合作文化缺失的现状透视.高教观察,2006(6).
[4] 刘引.合作:教师文化的发展方向.人民教育,2005(3).
[5] 任红娟等.从个人主义走向合作——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诉求.当代教育科学,2004(16).
[6] 林浩亮.论教育管理中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教学与管理,2006(3).
[7] 刘慧,戴庆锋.主体间性教育与新课程改革.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6(9).
[9] 张传月.走向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应然发展.河池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