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小学学科整合课程实施:以概念为基础的视角
作者:丁月华 安 敏
20世纪以来,交叉科学的发展使教育者认识到学科的划分并不能割裂学科内容间的联系。在我国,小学实施学科交叉综合课程既缺乏教材,也缺乏学科整合的线索,解决学科整合的逻辑线索,对于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分重要而迫切。我国学者赵伶俐指出学科整合应“以概念为基础”,在其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多学科交叉综合课程设置和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中,着力进行了“文理艺大综合”课程构成理论、教材及教学设计研究,立足于现行小学各学科教材抽取整合学科知识点的概念,与多专业的教授、副教授、博士、硕士和从原实验点中精选出的十数所骨干学校的优秀实验教师共同协作,完成了“文理艺大综合”课程理论、教学设计和实验教材(小学、初中、高中),并以“视点结构教学技术”作为学科整合课堂教学技术,所谓“视点”,源于摄影镜头和美术透视原理中的一个概念,本意是指对一个事物进行观察和立体描绘的起始着眼点或透视点,延用为教学中学科知识和思维空间展开的起始着眼点,主要指每课或者教学单元的起始“知识点”,从知识角度看它是一个概念、一个原理、一个方程式、一个中心词;从技能角度看,它是一种方法、一项技术、一种手段;此外它还可能是感知突出点、注意中心点、情感交点、构图视点、构成支点、事件中心点、问题焦点等等。所谓“结构”,本指事物“各个部分的配合、组织”或事物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如:物质结构、工程结构、文章结构”等。在此指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根据定义视点的关键词向学科内部和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延伸,就会逻辑地形成一个由点出发而层层展开的喇叭形的跨学科知识“结构”,一个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思维视野[1]。目的是想训练学生具备在概念层面上将不同学科知识点进行整合的能力,培养学生基于概念连接不同学科知识透视同一事物或现象的能力,基于概念进行迁移的能力及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审美发现和欣赏的能力。
但是基于概念为基础的学科交叉综合课程在小学实施所面临的问题是:立足于现行小学各学科教材抽取整合学科知识点的概念十分抽象,以概念为基础的教学是否符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教学效果如何?
重庆市树人小学和石桥铺小学在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有关新课程改革中综合课程教学实施方面的科研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后,最终加入由西南大学赵伶俐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文理艺多学科交叉综合课程设置和审美化教学操作研究”(2001),并成为以“视点结构”模式解决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问题的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的实验学校。实验理由如下:一是本着立足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打造的初衷;二是受赵伶俐教授“视点结构”模式解决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问题的启发,意识到交叉科学发展带来的学科整合的逻辑线索问题是综合课程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在以概念为基础的小学学科交叉课程的教学实施方面率先做了有意义的尝试。
二、重庆两所学校学科整合课程——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
1.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的教学目的
文理艺大综合课程教学强调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唤醒学生已有的体验或让学生在学习体验的过程中抽取概念,从概念的准确、精确性、联系不同学科的相同知识点广度、逻辑性、联想的新颖性和审美性等方面对学生思维加以训练。不管是低段的学生,还是高段的学生,都是既强调教学过程的生动性,也强调教学的逻辑性。高段的学生还将视点结构逻辑训练和小课题研究相结合。可达成以下多种教学目标:能够进一步理解在某一学科中已经学习过的学科概念,更加明确其概念特征和现象特征,促进学科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能够跨学科迁移理解事物在数量、质量及方向上变化的特点,识别在自然、数学、科学、体育、美术、社会等文理艺文多学科领域出现的和概念有关的现象及基本原理;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和概念相关原理,有意识地安排调节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训练和培养生活技能;同时,还能够提高感受各种事物和概念有关的现象的能力,体验美,并产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和行为。
2.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举隅
重庆两所学校在开展文理艺大综合课实验之前和过程中,均对教师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并倡导上好示范课。为保证示范课质量,两所学校都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树人小学在一年级、二年级、五年级各选了一个实验班,石桥铺小学则从二年级起,在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各选择一个实验班,由骨干教师担任任课教师,教学步骤大体按“确定某一学科视点——定义视点——抽取概念定义关键词——理解视点的审美特性,并能使用审美词——多学科领域延伸视点——回归视点”进行,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如树人小学六年级实验班学生以队会的形式,“以探讨规则的美丽”为主题,把交通规则作为视点,以定义规则关键词和理解规则的审美词作为逻辑线索,通过表演、讲解、朗诵、竞赛等形式理解“规则”在不同领域中的特点,包括行为规则(社会)、游戏规则(社会)、比赛规则(体育)、运算规则(数学)、英语单词拼读规则(英语)等,学生在表演等形式中,注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通过队会活动感知和体验了规则带来的社会美、人性美。队会活动形式多样,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老师的作用就是引导、总结和录像,有一组学生在队会活动中,在表演“分粥”的过程中,还引出了“权利制衡”这一概念,从他们的表演中看出他们理解了“权利制衡”这一抽象的概念的,并把这一概念与“规则”联系起来,达到了对“规则”的深度理解。
高校科研人员也走进小学课堂,以每周听评课的形式进行指导,到目前为止,文理艺大综合教学实施已有一年半了。在活动的每一个阶段都聘请有关专家或教研员到校开展有针对性的再培训,最大程度地解决在实验开展中存在的问题,使课程开展日趋完善。
三、文理艺大综合课程实施效果分析
1.控制组和实验组前后测情况分析
下面我们以树人小学二年级学生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前后有关的成绩统计比较为例来说明教学的效果究竟如何。
(1)试卷编制
测试采用自编试卷,试卷编制从学生熟悉的物体和现象着手,文理艺大综合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定义的方法和沿着关键词延伸和联想的能力,所以在试卷编制上,基于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我们在前测采用学生熟悉的水、积木,后测采用“变化”和“网”,以“水是_________,积木是___________”的填空题形式来考查学生概念的归类能力(思维准确性),让学生找最能代表水和积木的特点的词语以考查寻找定义中的关键词的能力(思维精确性),考查学生沿关键词进行联想的能力(思维逻辑性、联想广度、新颖性),考查学生能在不同学科中找到跟“水”和“积木”有关的知识点的能力(联系性),以及对水和积木的美丽的认识水平(审美性),总得说来是从概念的准确性、精确性、逻辑性、广度、新颖性、联系性、审美性等7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我们将学生的和“水”有关的得分,以及和“积木”有关的得分求得分半信度相关系数为r=0.503(p<0.001),本测验没有进行专门的效度估计,但试题的编写是根据课程设置对学生能力训练的目标构想维度来进行的,且征求了专家的意见,所以使得测验效度有一定的依据。施测以后,剔除未做完题项的,以及因转学而没有前测或后测的学生的试卷,二年级实验班有效试卷共36份,控制组53份,男女性别平衡。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