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教师人格面具:一个两难的教师心理问题

作者:杨 多




  教师人格面具客观地存在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是一个复杂的使教师感到两难的心理问题,它隐性地作用于教师的思想与情感,潜在地影响着教师的自尊与自信,给教师带来莫名的困扰和烦恼,同时也引起社会上许多人对教师道德的非议。教师能不能有人格面具?如果能有,怎样恰当地使用这种人格面具,并在新课程实施中调适好教师角色,促进自身人格的发展?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师人格面具的客观存在
  
  教师人格面具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与行为事实。所谓教师人格面具,是指教师在教育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学生和自己均为有利的教师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它与教师在非教育情境中的人格有着一定的差距。人格原本就含有面具的意思,本文使用教师人格面具一词,意在说明教师职场人格(角色扮演人格)与其真实人格(自我生活人格)不同,教师存在双重人格问题。据我们的了解和调查,有80%以上的教师在80%以上的教学情境中其职场人格与真实人格不一致。也就是说,教师人格面具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教师能不能有教师人格面具?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认为,教师是学生重要的道德榜样,一举一动都可能对学生产生与其人格相应的影响,教师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应该有人格面具。例如,一位教师就如是说:“不伪装自己,伪装识破之时就是威信扫地之时,而伪装总是要被识破的。我从来不在学生面前刻意地修饰以使自己变得更为人师表,”并认为“给出一个真实的自己比给出一个包装好的自己更容易取得学生的信任,对学生的进步表现出喜悦,对他们的一错再错表现出愤怒,让你的学生知道你对他的真实感受。”
  然而,也有人认为:“教师不是圣人、完人,但是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当尽力成为完人。”“教师的个人生活也可能有着痛苦和失意,但必须把它留在教室门外”,“正如售货员随时对顾客带着微笑的面孔一样,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职业行为的扮演。教师也有社会从事其他职业都具有的双重人格,其意在于呈现有利教育的形象和引起学生的悦纳态度。”。显然,他们对教师人格面具的使用是持肯定态度的。上述异议也间接地说明了教师人格面具的客观存在。
  教师人格面具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异议和使教师感到两难,其原因主要在于:如果不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则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及其效果未必符合社会的要求,这样教师不仅有自我失败的痛苦和生活的无价值感,而且会面临来自领导、学生和社会各方面的否定性评价责难,在日益激烈的教职竞争中还有丢失饭碗的危险;如果教师使用人格面具,则可能引起自我和他人对自己道德上的疑问,并有可能引起自我同一性的混乱,这对于一些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和有良知的教师来说,其痛苦也是深远而绵长的。
  
  二、教师人格面具的正、负影响
  
  教师对于教师人格面具的困惑隐约地透出,教师人格面具是一个复杂的教师心理与行为问题,具有双重性,可产生正、负两种影响。
  1.教师人格面具的正面影响
  (1)教师人格面具有正向导引功能,它展示给学生的是更为适合的教师形象
  教育是一种有选择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过程,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期望去培养学生,对他们施加正面影响,从而使他们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不言而喻,教师自身的人格、品德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而教师人格面具所表征的人格即教师职场人格,大多经过人格特征的扬弃,保留及荟萃了教师人格类型中积极的职业特征,展现给学生的是更为适合的教育形象,特别是现代教师职场人格又吸纳了许多富有时代特征的积极因素,如民主精神、创新品格等,更适合于对新时期人才的培养。与之相反,教师完全自然的真实的“我”,未必都符合教育的要求,如果教师不首先对其消极的方面加以剔除或收敛,而随意把它带入教育情境,反而可能会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期待和信任,或者会成为学生模仿的负面榜样。
  (2)教师人格面具有角色暗示功能,暗示师生各自恰当地进行角色扮演
  首先,适度的教师人格面具可使教师在教学中保持一种自我警醒的状态,使教师明确意识自身的身份,暗示自己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从而进行自我规范,自觉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次,适当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向学生暗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和权力,也使师生之间保持一种恰适的距离和关系,使学生有一种必要的“学生感”和“向师性,”这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忠告。如果一个教师过于弱化教师人格面具,放弃自己的教育权力,和学生过于混同,过于随便,、很可能失去自己必要的教育影响力。
  (3)教师人格面具有自我保护功能,能使教师获得一种职业安全感和自我心理空间
  一些研究表明,教师的真实人格与社会所要求的教师人格(一般是优秀教师或理想教师的人格)总有一定的差距,而教师人格的自我完善又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因此,在学校对教师实行严格的人事管理和当今教师聘任制条件下,教师人格面具的使用可以使教师获得一种职业安全感。同时,教师人格面具使教师仍能保持自身独特的人格部分,从而拥有自己的心理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真实人格不宜也不应完全与教师职场人格相同。
  2.教师人格面具的负面影响
  (1)教师人格面具有分离性,过度使用有损教师心理健康
  所谓分离性,是指教师人格面具与教师的真实人格并非一体,具有差异性。教师长期地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他将失去人格的内在统一性,他的行为就会经常由几种相互抵触的动机支配,使他经常处于面具人格与真实人格冲突所造成的紧张心理状态之中。一个教师如果发现自己在教育情境中所表现的人格与其个人生活中所表现的人格不同,带有“伪装”和“面具”的性质,这也会引发教师对自我道德的怀疑和对自我人格的否定。如果他的真实人格与教师面具人格不是严重分裂而是发生过度同化,他完全为教师人格面具所主宰,对自我全盘否定,则他有可能消磨个性、迷失自我。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指出的那样,“人格面具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2)教师人格面具有权威性,过度使用给学生带来压抑和紧张
  所谓权威性,是指教师在突出教师的身份、地位和权力等角色特征时对学生所产生的威严感、距离感和使学生绝对服从感。教师如果过度地使用教师人格面具,过多地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居高临下,自视高明,动辄以师长的身份训斥学生,也会给学生带来压抑和紧张。“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课堂的权威结构和主体定位,即由教师作为权威的主体和偏向于教师的权威结构向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师生民主的权力结构转变”,教师人格面具的过度使用则有碍于这种转变。
  (3)教师人格面具有掩饰性,过度使用会毁灭学生心中的美好教师形象
  所谓掩饰性,是指教师人格面具对教师个人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人格具有掩饰的作用。为人师者首先自己就应该正直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等等,这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应有的形象。一个教师如果在课堂上过度使用教师人格面具,言不由衷且装腔作势,课内校外却判若两人,社会对此会予以极大的谴责。而最糟糕的是,学生一旦发现教师这种“虚假”的面具,就会毁灭他心目中的美好教师形象,并最终失去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
  以上影响的产生与教师人格面具所具有的意象性、工具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教师人格面具有双重性,可产生正、负两种效应,也使得教师对于它的使用处于一种冲突的困扰之中。
  
  三、教师人格面具的形成原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