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中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作者:杨仙菊 张翠梅




  第二语言习得不仅包括语音、词汇以及句法知识的习得,而且包括语用知识的习得。在教学中注重二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的同步发展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者对学习者中介语语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分析。然而,目前的研究对象多为不同母语背景的大学生,很少涉及更低语言水平的学习者;而且研究工具单一,国内学者多采纳多项选择题形式的语用知识问卷,不能反映学习者使用目的语的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具有一定英语水平和英语表达能力的初中三年级学习者,旨在考察学习者在不同的情景中如何表达目的语请求言语行为。
  
  一、研究问题
  
  中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在表达英语“请求”言语行为时表现出什么样的语用特征?
  学习者的语用行为是否受到母语语用迁移、语用输入或者语言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二、调查对象
  
  本文的调查对象为浙江省某普通中学37名非双语制的初三学生。选择受试的原因如下:首先,本研究旨在调查中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的二语语用能力;其次,本研究的前期研究发现,初中一年级受试很难完成设计的测试任务,不能保证研究所需的有效语料;此外,笔者对初中英语教材中呈现的“请求”表达方式进行统计发现,直到初中三年级的英语教材中才比较完整地呈现了各种“请求”策略,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受试的习得情况。
  
  三、调查工具
  
  本研究的问卷在初一、初三学习者中进行前期研究,并经过外籍教师的修改而成,包括背景问卷和包含4个请求情景的开放式问卷。背景问卷考查受试学习英语的时间、环境、英语输入的来源以及对英语“请求”的熟悉程度等,以尽量保证受试背景的相似性。测试问卷包括不同语境信息(如交际者的权力、地位关系以及请求难度)和不同性质的请求,如征求同意、请求帮助、要求服务等(见附录)。修改后的“请求”情景比较符合受试的认知水平,具有较高的真实性。
  
  四、语料收集
  
  语料收集由受试的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完成。在收集语料前,由教师向学生解释指令,要求学生尽量在半小时左右完成问卷。问卷的所有项目都用汉语表达并标注了受试可能用到的英语生词,并告知受试可以使用工具书,以保证其对问卷的理解和语用行为尽量不受语言水平的影响。回收有效问卷共37份。此外,还分别收集了英语本族语者的问卷36份和另外一组中国学习者完成的汉语问卷45份,分别用于英语和汉语的参照语料。问卷回收后,笔者对问卷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CCSARP项目的基础上制定了本文的语料分析框架。然后,对受试在每个“请求”情形中使用的请求策略、内部修饰语、外部修饰语进行了归类和分析。
  
  五、研究结果与分析
  
  1.“请求”策略
  表1受试在每个情景中使用的
  请求策略总数(百分比)
  
  注:a.除沿用Blum-Kulka等人(1989)按直接程度进行分类的策略外,本研究还统计了无明显使用请求策略或者受试放弃回答的情况,统称无效策略。
  b.其他策略指受试在同一个情形中用了两种请求策略。
  表1统计了受试在每个情景中使用的请求策略总数并分别和汉语、英语组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对比。从表中可以看出,受试最常用的请求策略为直接策略和规约性间接策略,但这两种策略在不同的情景中使用的频率不同。在情景3中,受试使用的直接策略尤其是祈使句最多,因为受试可能意识到打扫房间是室友的义务而不需要太客气;在情景4中使用的直接策略最少,因为受试可能觉得向别人借电脑有一定的难度。在情景2中,受试需要向老师提出推迟交作业,请求难度较大,但和英语组大量使用间接请求不同,受试的请求以直接策略为主,主要通过表达愿望(如,I hopewish...)或结合两种策略来实现。虽然宏观上受试在使用策略的直接程度上和英语组差别不大,但是其使用的具体策略种类却和英语组有很大差异。在使用直接策略时,受试更倾向使用祈使句或表达愿望或希望,而英语组会选择使用限制语等各种方式。如:
  (1)I hope you can go to the concert with me.(初中组)
  (2)I’d like to invite you to the concert.(英语组)
  在使用规约性间接策略时,初中组大多使用CanCould,May I...等情态动词结构,尚未习得很多语言表达方式,而英语组的策略更多样化。如:
  (3)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hand it in two days later.(英语组)
  (4)Is it possible that I hand it in two days later?(英语组)
  2.“请求”修饰语
  表2受试在每个情景中使用的
  内部修饰语的总数(百分比)
  
  注:由于同一个受试在同一情景中可能使用一个以上的修饰语,因此每个情景中的策略总数可能超过受试总人数。
  a.指在该情景中没有使用任何内部修饰语的人数。
  在实施请求时,说话者可以通过使用句法或词汇修饰语缓和或加强请求的言外之力。前者主要包括过去时(could,would,was)和条件句(if you are free...),后者包括礼貌标记词(please)、模糊限制语(hedges)以及主观语(I hopethinkguess...)等。表2统计了受试使用句法、词汇修饰语以及没有使用任何内部修饰语的情况。和英语组相比,受试较少通过使用内部修饰语缓和请求之力。从表中可以看出,除了情景3,受试未使用修饰语的数量都大于英语组;但是在情景3中,由于听话人有义务打扫房间,因此,英语组未使用修饰语的情况要比其他情景多。英语组在各个情景中使用的句法缓和语主要是条件句、情态动词和系动词过去时态以及进行体,受试则使用了少量的过去时态。如,
  (5)If you are free,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 concert with me?(英语组)
  (6)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hand it in a few days later.(英语组)
  受试大量使用了please以及主观语(I wishthink...)来缓和其请求,而英语组使用的词汇缓和语除please外,还包括各种模糊限制语。如:
  (7)Could I possibly borrow your computer in order to finish my homework?(英语组)
  (8)I will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kindly extend the submission date for the paper?(英语组)
  在表达请求时,说话者还可以通过解释原因、承诺、道歉、致谢等外部修饰语加强或缓和自己的请求,从而使整个请求更合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对受试使用的外部修饰语未作统计,仅在下文作简要讨论。
  
  六、影响学习者语用习得的因素
  
  1. 母语语用迁移
  研究表明,母语的迁移作用存在于二语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中。受母语语用习惯的影响,学习者往往过分使用或避免使用某一二语语用特征。母语语用迁移可表现语用语言迁移和社交语用迁移两个方面。本研究的受试在语用策略和修饰语的使用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母语的影响。如,受试更喜欢使用“please” 结合祈使句或提出希望等直接策略表达请求,前者可能受到汉语“请+祈使句”结构的影响,而后者则是汉语中常用的较委婉的请求方式。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