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中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研究

作者:赵 萍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尤其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时期是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特殊时期,心理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危机期”,这是个体从幼稚走向成熟,从家庭走向社会的重要转折期。身心的急剧成熟给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困惑和压力,而伴随着这个年龄特征的学业压力、常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自我适应压力等都使青少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学生在处于极度困惑时,若处理得不好,这些压力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反应或出现过激行为,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出现心理行为障碍等方面的问题,甚至导致辍学、自杀,但若处理好了,则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促进其成长。因此,如何帮助中学生度过心理危机已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学生心理危机及其表现
  
  1.什么是心理危机
  一般而言,危机包含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出乎人们意料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如:地震、洪涝灾害、空难、疾病爆发、战争、恐怖袭击等。另一方面,它专指人所处的紧急状态。危机之所以成为危机,是对人这个感受载体而言的,客观世界所发生的巨变只有作用并影响到人,破坏了人本身所具有的稳定和平衡状态,才能形成我们所说的心理危机。心理学家G·Caplan从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研究,于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都在努力保持一种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平衡和协调,当重大问题或变化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已有的平衡状态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失衡状态,这就是危机状态。简而言之,危机意味着平衡与稳定的破坏,从而引起混乱、不安。危机出现是因为个体意识到某一事件和情形超过了自己的应付能力,而不是个体所经历的事件本身。由此而知,引发危机状态的原因可以是灾难性事件,如:SARS流行,影响范围广,刺激强度大,涉及的地区广、人数多。同时,它也可以是个体内在的冲突,如:失学、失恋、失业、成就动机受阻等等。俗话说“树怕伤皮,人怕伤心”。灾难性事件、挫折、冲突等对人肉体的损害,财产的损失并不是对人最大的伤害和打击,它所引发的人们内心的不平衡状态,才是危机所关键所在。
  2.中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
  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双重压力。心理学研究表明:适当强度的压力可以转化为个体前进的动力。但若个体长期处于高度压力下,导致过强或持续的应激反应,则会影响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引起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各个器官系统的疾病,也可能引起代谢障碍和癌症,甚至导致死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两只同样健康的羊分别关在两个笼子里,一只生活安定,另一只可随时看见一只狼。两个月后,后者因过度紧张而死亡。羊是如此,面临着双重压力的中学生又何尝不是这样。近年来,关于中学生因不堪生活重负和学业压力而选择轻生的报道举不胜举。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解脱或报复,将屠刀指向自己的亲人或朋友,这样的悲剧真的令人痛心和惋惜。因此,对中学生我们要“对症下药”,就应弄清心理危机的表现。
  (1)心理危机的总体表现
  一般来说,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而危机反应则会维持4~8周以上,主要体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危机有自限性,急性期通常在6周左右,但结果可能适应良好,也可以适应不良。
  ①生理方面。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出汗或寒战,肌肉抽搐,头痛,耳朵发闷,疲乏,过敏,失眠,做噩梦,容易惊吓,头昏眼花或晕眩,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胸痛或不适,肌肉紧张等。
  ②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虑,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害怕即将死去等等。
  ③认知方面。常出现记忆困难,混淆,注意力不集中,犹豫不决,缺乏自信,无法作决定,健忘,效能降低,计算和思考理解都出现问题,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
  ④行为方面。呈现社交退缩,沉默,情绪失控,典型行为习惯改变过度活动,没有食欲或暴饮暴食,逃避与疏离等行动,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托他人,与人易冲突等,严重的会出现自杀倾向。
  (2)中学生特殊群体心理危机的表现
  林崇德认为,一个心理健康者“敬业,乐群,自我适应良好”,反之,出现心理危机者,往往也是在这三方面上产生严重心理的不平衡和冲突。
  ①学业压力。学生以学为本,来自学业方面的压力感是中学生心理适应不良,产生心理危机的关键诱因。一些学生因为一两次的考试失败从此就一蹶不振,产生厌学情绪,还有一些学生因不堪忍受升学压力而辍学,甚至于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自残以寻求解脱。
  ②人际关系压力。人是社会的人,要融入社会,必然要与其他社会个体打交道。社交圈子的扩大,与异性朋友的交往,与父母关系的重新审视,如何处理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等等都是中学生不得不面对和所需解决的问题。而一些学生由于自身人格或认知方面的因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极度的孤独感与渴望交往的矛盾易产生心理障碍,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③自我适应压力。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型的人际关系,中学生总感到一种恐惧和盲目,继而形成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压力。近年来,关于中学生不能适应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新型人际关系而患抑郁、焦虑甚而辍学的报道让人目不暇接,如何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心理危机引发的后果
  
  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在人生旅途上,谁没有过磕磕碰碰,就像身体再健康的人偶尔也会感冒一样。心理危机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剂,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和体验,而不是不可告人或为人所不齿的疾病,因为它的存在,才使我们的人生经历趋于完满。一个人经历心理危机,表明他在努力抗争,力求保持内心的安宁及内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危机使我们成长,经历危机,我们可以从中获取经验,使我们能更从容、更积极有效地应对更为艰巨的挑战。但由于处理危机的方法不同,产生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一般来说,有四种可能。
  第一,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
  第三,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出现心理障碍。
  第四,不能度过危机,自残自毁,给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对中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的建议
  随着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危机干预近几十年来在国外有很大的发展,成为企图自杀者及遭受严重心理创伤者的一种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方法。它强调干预的时间紧迫性和干预的效果,就像消防队员帮助灭火一样,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采用有效应对策略,帮助人恢复已失去平衡的心理状态,重塑理性思维。在我国,由于长期以来人们更关注物质和医疗援助,而忽略了心理援助系统的建设,我国在危机心理干预方面的研究也是近年才开始的。2003年非典期间,北师大心理学院才正式成立了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成为一个常设机构开展应对与危机干预的研究和服务工作,这可能是我国心理援助走向专业化的开端。
  1.什么是危机干预
  在心理学上,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是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标在于:一是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二是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而危机的成功解决也具有重要意义:个体可以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经历的危机事件重新认识;学到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有更好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