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教学活动本质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周 正




  当我们以“年轻的成人”去规定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时,就会赋予教学活动本质以新的意义。从“边际人”到“年轻的成人”,正是由于学生角色的这种变化,使得教学活动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活动,更应是一种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共同创造新文化的活动。
  
  3.教师角色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学生角色发生改变的同时,教师角色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从知识权威与文化代表转变为平等的合作者与文化的建构者。
  这种转变与教师的权威和心态的变化直接相关。教师的权威源于何处?最早论及这一问题的教育社会学家是迪尔凯姆。他在其《教育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权威性的活动。教师乃是社会的代言人,是他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重要道德观念的解释者;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是具有坚强意志和权威感的道德权威。[13]迪尔凯姆的这一观点表达了这样一种思想:教师权威源自于社会,同时也来源于教师本人的人格力量。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即将分析的教师权威的变化,不是指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而实现的教师权威的“绝对”变化,而是指由于社会发展和学生角色的变化而出现的教师权威的“相对”变化。
  教师作为过去成长起来的成年人,面对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更新、科技的进步,也常常碰到难题,遇到困惑。社会行为规范的变化也使他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失去了过去行之有效的凭借和依托,以至于在某些新的问题面前束手无策。在此种情况下,作为教学活动最主要参与者的教师,已经由过去所获得的确定性重新回到了不确定性之中;由生存的现实性又回到了发展的可能性之中。于是,他们需要重新去面对和适应新的社会,需要继续社会化和创造新文化。同时,青少年学生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从“边际人”转变为“年轻的成人”),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趋势在我国的新一轮课改中已有所体现。综合课程的建设作为此次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和难点,是突出体现师生角色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按照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巴兹尔·伯恩斯坦的观点,综合课程的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整合,而且也是一个教师和学生角色的重建过程。他强调,课程的综合化程度越高,即各种不同的知识间的界限越模糊,学校知识与社会日常知识之间的界限越模糊,学生在课程传递中的权力就越大。[14]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师生之间已不再是文化代表与文化受众、控制者与被控制者、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关系,教师角色将会出现极大的改变。诚如多尔(Willam E.Doll)所言,教师将会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first among equals)”,“作为平等者中的首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构建,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情境共存”,“教师是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15]
  毋庸讳言,社会的发展与学生角色的改变,使得教师角色必然发生变化,在对教师提出较高要求的同时,也期待着教师从“高空”返回“平地”,成为平等的合作者和文化的建构者。正是基于上述各个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必须重新思考教学活动的本质。在社会学的视域中,教学活动不仅仅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同时也应是一种平等的文化创造的活动。
  在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新的变化和特点。这些,也使我们对教学活动本质的研究具有了与过去不同的思路与结论,也为以教学活动本质研究为基础的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由此带来对整个教育的某些新的看法。
  回顾过去,我们的评判标准主要取决于旧的思维;展望未来,我们的事业则主要取决于新的思维。最终我们将何去何从?我们能否从多个视角、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教学活动的生命活力维系于此。
  
  参考文献
  [1] 田汉族.交往教学论的特征及理论价值.教育研究,2004(2).
  [2] 李锦旭.正视台湾教育学的知识结构问题.中国时报,1994-02-07(9).
  [3] 王晓柳,等.建立集体性教学模式的尝试.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1).
  [4] 吴也显.教学论新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5] 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6]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7] 珍妮特·沃斯,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8] 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381.
  [9] 理查德.D.范斯科德.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33-134.
  [10] F·马赫列尔.青年问题与青年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11] 金国华.现代青年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9:224.
  [12] 谢维和.论“年轻的成人”——一个对当代青年的解释性设定.社会学研究,1993(1).
  [13]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23.
  [14] 谢维和.综合课程建设与伯恩斯坦的编码理论.教育研究,2003(8).
  [15] William E.Doll: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8.
  (责任编辑 付一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