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约教育”
作者:周奎英
节约,成了时代发展所不能绕过的一个主题。社会越是进步,节约教育越是要“跟进”。对于我们国家而言,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社会,在当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作为学校,作为教育使命的承担者,我们该如何呼应时代,对未来社会的公民进行行之有效的“节约教育”呢?
一、确立以“尊重”为核心理念的节约教育观
人类是世界存在的最高目的,人类的价值是最崇高而且最唯一的价值。学校生活中,我们应该教育青少年学生放弃长久镌刻在心灵之中的传统伦理观念。通过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人类只是自然环境中的普通一员,只有当人类尊重自然、尊从自然规律、愿意充当大自然之子以报效大自然的时候,大自然才会给人类提供滋养和庇护。我们要尊重其他物种存在的资格和权利,增强保护环境意识,使人与自然之间真正建立起相互依赖、和谐共处的融洽关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片面地灌输了“地大物博”的资源意识。其实,不论国家资源是否真的广博,我们的民族不能缺少了忧患意识,这是民族理性的重要表现。节约教育说到底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它的核心理念是“尊重”,要尊重同类的“人”,包括当代人和后代人,尊重物种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尊重环境,尊重无声无息地养育和服务着我们的有限资源,当然,我们也要尊重自己。世界既然是活生生的人文世界,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博爱天下,博爱万物,博爱未来。节约,是协凋自己与他人、人类与自然、现在与将来之间矛盾、冲突的首善和必然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节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
人是教育的起点。从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品格问题都与对他们个体的尊重不足有关。在学科课程一统天下、应试观念根深蒂固的环境下,学生是很难受到尊重的。没有了尊重的“输入”,便很难苛求尊重的“输出”。节约教育,我们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物”的层面,而应该更多地站在“人”的角度作出一些合理而有益的思考。就日常生活来讲,节约,不是当用不用,而是绝不浪费。几乎所有的现代生活缺陷,都与浪费有关:过分追求身体的舒适感觉,既有碍健康,也有碍环境;过分追求美食,成为某些终身疾病的诱因;过分依赖物质生活的便利,很可能埋下了发生精神病、老年性疾病的祸根。节约,本身应该是自由的、心灵的行为。当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小康生活不等于浪费摆阔,更不等于奢侈挥霍,暴发户式的生活方式严重背离了人类文明也背离了中国国情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人(包括孩子)都有自由选择自己消费方式的权利——“你有钱,可以吃10万元一顿的盛宴,但不能剩下大量食品丢入泔水桶,剩菜就要重罚;你可以去住10万元一夜的总统套房,但不能浪费自来水;你不能为追求吉尼斯纪录去做一只4吨重的汤圆,结果没有锅能够煮它。总之,你爱花钱就去花,但你没有权利浪费资源,这要遭到全社会的谴责和法律禁止。”(潘家铮院士语)
节约是需要“算计”的。节约,是一种情感,不仅是人对于物的情感,实质上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我们之所以强调浪费行为是不道德的,应当受到谴责,其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行为损坏了人们整体的或者是长远的利益。我们既然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讲求自尊和尊重他人,那么就必须树立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不仅为自己“算计”,更多的是为他人“算计”。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富裕人口在节约方面理所当然地就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否则,贫富不睦,和谐便无从谈起。
二、建立保障节约的长效机制
道德劝善,制度防恶。从宏观上讲,任何一项“国家意志”除了要通过道德教育化为自觉自愿的“公民意志”以外,建立起一系列的国策、国法,以强制力量来保障实施是不可或缺的。譬如计划生育,没有制度的强制力量,殊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和制度力量的耦合,下大力气建立起一整套保障节约的长效机制。作为学校,我们不能将“节约”停留在口头和口号上,靠搞几次签名仪式之类的活动“深化”节约教育,这种“作秀”的教育方式只会鼓噪一种病态的浮华和“节约大跃进”,火了一时,害了长远。节约既然是一种人类恒远的价值观念,学校教育中未必要把它当作一项特殊的要求制定出专项的制度来,但是在所有的学校制度中都必须有意识地渗透、包含着节约的意识和要求。
学校的宏观行为决策是节约教育的一面大镜子。因此在决策制度中,应该大力倡导民主之风,发挥集体智慧,力戒形式主义的作为,减少和杜绝浪费行为的发生。一些学校的基础设施今天建,明天拆,缺乏整体规划和质量监督;还有许多学校为了做出所谓的“材料”迎接验收、检查,纸张、笔墨等的浪费不计其数……没有宏观上的节约就没有微观上的节约,数量惊人且堂而皇之的浪费行为才是“极大的犯罪”。试想:一个学校师生一年时间点点滴滴积累的节约成果很可能不够学校集体“浪费”一次的,这是多么不和谐的音符。长此以往,谁还会“为了他人”而真诚地节约一张纸、一滴水昵!学校属于每一位师生员工,合理使用学校的财物人人有责,要通过公开制度让人们清楚谁用了多少,怎么用的,不能一笔糊涂账。比如教师办公室的电话费、班级的洒扫用品等,都要定期公布使用情况,这样,经常公话私用、电话聊天和随意丢弃、不文明使用洒扫用品的行为就可能会有所收敛。要把节约作为一项专门要求对师生进行考评和奖惩。要逐渐在校园里形成“节约无功,浪费有过”的舆论风气,严厉批评、处理挥霍浪费现象,尽力消除个别师生不良行为对教育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制度的执行力是关键。制定节约制度一定要考虑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制度形成的初始阶段,一定要咬牙坚持,节约一旦形成了习惯,就会像缆绳一样,每天都被缠上新的一股,从而牢不可破。节约作为一种理念必须靠周而复始轮回训练,才会完全融入血液,渗入灵魂。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作为现代人,“三省吾身”的时候还应该反思一下自己:今天我节约了吗?“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能否节约,应该成为衡量新时期健康人格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研究和倡行节约途径
节约是一种节制,是对个人欲望的合理“拿捏”。我们要建设节约型社会,靠的是群策群力,所以要让大家充当研究和厉行节约的主人。学校的节约教育主要是微观上的教育,倡导人们从小处、从细节入手,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上考虑“节约”,这就为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学生提供了发挥主体性、主动性的舞台。节约作为一个响彻校园的主题,我们必须立足师生的生活、立足校本研究出一套具体的节约途径来,以便大力推行,求得实效。如何节约用水?如何节省纸张?如何防止用电上的浪费?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研究的小课题。研究和不研究是大不一样的。举一个例子,印度的夏天是很热的,政府和许多窗口部门都在公共场所提供免费饮用水,每个水桶边只放了两三个塑料杯,喝水的人把杯子高高扬起,离嘴二、三十厘米,仰着头让水流进嘴里,这样既不会“污染”了水杯,也不会“污染”了水,达到了双重节约的效果。一杯水里既让我们看到了文明,又让我们看到了智慧。一个学生如果能体会到节约的快乐,他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奉行节约。而且,小时候的“小智慧”节约,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成年后的“大智慧”节约。节约意识影响节约途径的选择,而是否具有选择节约途径的智慧,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人节约意识的强烈程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