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制约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种因素分析

作者:刘俊利 王 芬




  
  2.重整的专业知识结构
  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模块为基本单位组成的学科内容,不是传统教学大纲的翻版,是以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为标准,对传统学科学习内容的重新整合。对于这些内容,教师必须领会每一学习模块的整合思路,进而把握每一模块的核心内容,重新构建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同时,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增加的内容,把这些新内容纳入新构建的学科专业知识结构中。教师只有全面领会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深刻理解学习模块内各组成部分间和模块间的有机联系,才能高屋建瓴、灵活自如地引导学生学习。
  
  3.融合的教育教学行为
  新课程理念与学科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行为,是高中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理想目标之一。我们的教师掌握新理念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就是把新理念贯穿于重整的学科知识学习中,以最大限度提高三维目标的达成率。这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涉及的因素太多太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这里有新理念的运用,有学科知识的把握,有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与新理念的结合,还有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调控、学习情绪的调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等。
  可见,在不减轻教师现有负担的前提下,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由教育教学新理念和学科专业知识的重组,到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实在有点强人所难。如果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沿着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新酒的轨迹,循序渐进地推进,那么我们的高中课程改革效果肯定会更好。
  
  四、推动课改实施:放弃了教学评价的引导功能
  
  考试评价具有导向性功能,用考试来引导课堂教学改革,在这几年高考改革与课堂教学改革的互动中体现的很明显。然而本次高中课程改革,基本沿着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的开发→课程改革的培训→课程改革的实验等轨迹运行。这就放弃了考试评价的引导功能,一定程度上大大削弱了课程改革的推动力。
  
  1.巨大的就业压力必然导致高考的激烈竞争
  课程改革不可能改变当前的社会就业压力,也就不可能改变高考的激烈竞争。当前高中教育教学服务于社会的最大表现是满足社会需求。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不但满足家长和社会“望子成龙”的心愿,而且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不论怎样改革,都不能废除当前比较客观公正的高考制度。在不能废除高考制度的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都应充分利用高考这根有力的指挥棒。
  
  2.高考压力必然引起教学跟着考试走
  社会的巨大压力,迫使有责任心的高中教师非常重视高考。当前,一所普通高中如果高考升学率年年为零,这所学校的存在意义必然受到社会的质疑。同样,如果一位高中教师指导的学生,在高考中成绩不理想,他就不可能是骨干教师。鉴于高考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的课程改革就没有必要放弃这根有力的指挥棒。如果我们的课程改革从启动的那一天起,就推出贯彻新课程理念的高考模式和高考试题,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必然紧随课改。
  
  3.评价滞后等于减弱了课改动力
  放弃考试评价的引导功能,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课程改革中的观望人数。尤其是当前提出的高考改革跟着课程改革走的信息,更增加了这种消极影响力。因为,高考跟着课改走,就预示着没有必要走在课改的最前列,这就极大地挫伤了教师和学校推行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果在启动新课程改革的同时,把新理念贯彻于新课程的同时,也落实在考试研究上,沿着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考试改革的探索→课程改革的启动和高考考试改革→课程改革的实验和高考试题的改革等轨迹运行,让高考走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前面,用新理念与新考试同时拉动课程改革,这时的课程改革必将自动自发地勇往直前。
  
  (责任编辑关燕云)
  

[1]